武汉市调研测试题(节选)

2017-07-07 15:54兰舟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村子杜甫李白

兰舟

第1卷(选择题)

一、积累与运用(6分)

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笔下的这种情境能直达读者的心灵深处。

B.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使人明显地感受到亡国之君的“愁”。

C.当王维写下“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时,世间便留下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D.白居易最可贵的一点是他对人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他的诗作《观刈麦》便是明证。

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3分)

A.《蒹葭》诉说着最淡也最真挚的情感:没有爱也没有恨,只是追求,有点彷徨,却不放弃。无论客观环境有多艰难,主观上都一定要相信有希望——宛在水中央。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是在讲苍凉,讲历史上的苍凉时刻,诗句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孤独感。

C.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抒发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样的字,也可以写这样的诗。

D.時隔千年,我们重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本想以身许国,但南渡之后再无用武之地。挑灯看剑,梦回沙场,满腔热血便倾洒在词作之中。

二、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第1~3题。(9分)

诗仙和诗圣:迥然不同的生命意境

李白和杜甫刚好跨越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成为两个高峰。他们只相差11岁,可是两个人个性明显不同。我们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仙”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老庄的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杜甫是诗圣,“圣”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生命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圣人。“圣”需要在人间完成。“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圣”则是个人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锤炼。

虽然两人都是大唐的诗歌高峰,但是李白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与杜甫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非常不同。很多人喜欢争辩李白好还是杜甫好,其实生命里面常常充满两难,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喜爱李白与杜甫两个诗人?

在青春期,很自然会喜欢李白。李白的生命里所呈现出的自由形态,他的《少年行》中的青春形式,在正统文学当中不被鼓励。在整个文化体制中,受鼓励或赞赏的是经过很多历练之后的成熟与稳重。年少时对李白的喜爱很容易理解,因为那个时候很想背叛学校的教育,很想背叛家庭的规矩,很想像李白一样出走冒险。这未必是对李白绝对正确的理解,可是李白令人感觉到他的生命可以豁达到孤独地出走。那时候大家聚到一起,念得最多的是李白的诗句。而对于杜甫的感动,是在进入中年的沧桑之后,这时候,开始明白他对人世间的悲悯,以及他把个人放入群体当中,对使命与责任的承担。

杜甫的社会性很强,李白的个人色彩浓郁。李白鼓励个人把社会性的部分切断,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人角度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儒家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一定是放在群体当中考虑的,比如孝与忠,是在家族与国家里完成自我,如果抽离了家族和国家。个人的意义无从讨论。李白不讨论这些问题,他只是一个决然的个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杜甫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都是把自己放到群体当中。

“仙”与“圣”是非常不同的两种形态。在中国的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顶峰的时刻.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境界,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境界。

整整一千年当中,很多人在讨论李白和杜甫的优劣,这真是一种很大的精神浪费。他们都是不可取代的。樟树与榕树哪种更好?它们是不同的生命,在自然世界里,一定要分好或不好是荒谬的,人的世界也是如此。李白、杜甫的生命分别抵达了不同的巅峰,如果非要去比较优劣,会偏离对他们的真正认知。

(蒋勋/文,选自《蒋勋说唐诗》,中信出版社2012年1月版,有改动)

1.下列对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是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他追求的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

B.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都是不符合当时的世俗道德标准的。

C.作为诗圣,杜甫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儒家学说所尊崇的圣人。

D.杜甫的个人生命风范是在群体生活中自我锤炼出来的。

2.下列对“李白和杜甫的生命意境迥然不同”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的生命呈现的是自由形态,杜甫的生命呈现的是成熟与稳重。

B.李白的生命形态容易激发年轻人的勇气,杜甫的生命形态唤醒了中年人的悲悯心和责任感。

C.杜甫的社会性很强,他思考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李白却并不如此。

D.李白和杜甫的生命意境有着不同的源头,前者源自老庄的思想,后者源自孔孟哲学。

3.下列对作者分析不宜讨论李白、杜甫优劣的原因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诗人,我们争论谁优谁劣是很大的精神浪费。

B.李白和杜甫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可取代的,是无所谓优劣的。

C.李白和杜甫分别到达了不同生命状态的最高点,一定要分好或不好是荒谬的。

D.如果强硬地比较李白和杜甫的优劣,会妨碍我们对二者的真正认知。

三、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第1~3题。(9分)

诈疾生法

汉末孙坚举兵诛董卓,至南阳,众数万人,檄南阳太守张咨请军粮。咨曰:“坚,邻二千石耳,与我等,不应调发。”竞不与。坚欲见之,又不肯。坚曰:“我方举兵,而遂见阻,何以威后。”遂诈称急疾,举军震惶,迎呼巫医,祷祀山川,而遣所亲人说咨,言欲以兵付之。咨心利其兵,即将步骑五百人,持牛酒诣坚营。坚卧见,无何,起设酒饮咨。酒酣,长沙主簿入白:“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固,不得出。有顷,主簿入白:“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按军法从事。”遂缚于军门斩之,一郡震悚,无求不获,所过郡县皆陈糗粮以待坚军。君子谓坚可谓能用法矣。法者.国之植也.是以能开东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方举兵 方:刚刚

B.而遣所亲人说咨 说:劝说

C.即将步骑五百人 将:将要

D.持牛酒诣坚营 诣:到……去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B.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C.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D.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咨不给孙坚粮草援助的原因是过去孙坚有二千石粮食不曾给他。

B.孙坚诱杀张咨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使举兵大计不再受阻。

C.孙坚派人故意告诉张咨愿意交付兵权,是为了引诱张咨前来。

D.孙坚杀掉张咨以后,打仗所过之处再也没有人敢不提供粮草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

四、翻译(4分)

将第三题文言文材料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法者,国之植也,是以能开东国。

五、现代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22分)

老去的村庄

①人会老,树会老,万物会老,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老。就连那沉寂于低洼之处的小溪,也会经不起日月的提炼,渐渐萎缩干涸;孤坐于草丛之中的岩石,也抵不过风雨的侵蚀,日益松散风化。老,是归宿,是终结,是面对时光潇潇洒洒地流逝而无可奈何的放弃。

②遥远的时空里,一只寻找乐土的鸟儿,在空中飞过。它无意中看到一片繁荣的树林,找到了一棵适于居住的大树。于是,鸟儿栖息于此,驻足安家,养育后代。村子的诞生.就如这只鸟儿一样,无意的偶遇成就了一代代的人。村子在形成之前可能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蛮之地,除野草外,就是黑褐色的土地;也可能是一片茂密的丛林,鸟兽出没。它们都是原生态的、自由的、随意的,无所谓繁荣与沧桑,也无关青年与暮年。在某天的某时,某人独行至此,或顺流而下,碰巧船搁浅到此。人,累了,渴了,也可能被这边的美景吸引住了,于是停下脚步,放下行囊,在此安营扎寨,生儿育女。缕缕炊烟升起的那刻,村子便诞生了。

③村子在人们的经营下繁荣强盛起来。碧澈的河水上,小橋弯弯。广袤的原野上稻黍丰收,粉墙黛瓦,阡陌交通,碧草茵茵,花团锦簇。村子如壮年男子般蓬勃发展。村子中,有生命的老去,但很快就会有新的生命补充。村子的新陈代谢,足以让它以自己成长的速度往前迈进。

④与外面的世界相比,村子是落后的。离开村子的愿望就像瘟疫一样,在空中飘荡着,传递着。“离开这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到外面去”,一个强烈的声音召唤着村子中的男人、女人,使他们抛弃了养育他们的村子。这一走,毅然决然,义无反顾。那座亲手垒起的院落,那棵亲手栽种的杨柳,那片倾注了汗水的土地……,都挽留不住那些躁动不安的心,也牵扯不住那些匆匆离开的脚步。

⑤村子,失去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也失去了他们的孩子。作为生存之根的村子,越来越空虚。在这里,时间失去了意义,空气也仿佛静止了一般。任凭外界风云变幻,村子毫无知觉。失去了流动的人群,它也就失去了敏锐的感觉。村子中剩下的人,都是些老人。

⑥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规律。村子也进入了暮年。生活在村子里的人.都认为村子始终是那个样子。即使改变,也不会如此明显,如此快速。夜幕降临了,曾经的家家灯火之景不复存在。村子沉浸在一片黑暗中,世界仿佛已经睡去。偶尔闪出的一点灯光,也微弱得犹如风中的烛光,转眼就无力地暗淡下去,隐身于无边寂静中。

⑦村子虽然老了,承载不了青年人的梦,但是包容着老人。村子需要老人给它以支撑,给它以微弱的呼吸。老人也依恋着村子,老人需要村子的气息,那些即使闭着眼也能准确判断出长短的弄堂,不用数也能知道级数的石桥,不用舔也能尝到的略带湖水湿气的空气……,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屋一堂,都是老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⑧当然,村子也有热闹的时候。年末岁初,那些移居城镇的人,纷纷赶回村子。一辆辆闪亮豪华的车子,穿越了亲情通道,他们要把一年积攒下来的孝心倾倒出来。村子里弥漫着祥和、团圆和美满。安静、沉默已久的村子,突然间沸腾起来。涌动的人流、喧哗的人声,点缀着村子的角角落落。然而,这样的场景是短暂的。刚过完新年.一拨拨的人便又回到自己城镇的家中。村子又回到了空荡荡、冷清清的状态。如果不是那一堆堆代表孝心的物品和一张张粉红的大钞的提醒,这短暂的亲情的眷顾,感觉就像是个美丽的梦幻。

⑨村子中的老人,越来越老。到这些老人都故去的那天,村子就失去了那股引导亲情的绳索,在外的游子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邵卫花/文,选自《鸭绿江·上半月版》2011年第8期,有改动)

1.用精练的语言写出第①段的两层语意。(6分)

2.为了更好地描述村庄的诞生,作者在第②段以鸟儿作比,这样作比突出了村庄的哪些特点?(4分)

3.分别表述村庄老去的原因及具体表现。(6分)

4.概括本文所写的中心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6分)

六、综合性学习(8分)

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8分)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为了使同学们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对诗词的艺术魅力有更深入的研究,学校决定开展以“唐诗宋词中的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在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就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从不同角度提出几个研究选题,经小组讨论后做出最终选择。请你草拟四个研究选题。(4分)

2.在小组讨论用何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时,出现了如下情境:

甲同学:我们可以用唱歌表演的方式来展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清平乐》《虞美人》,都适合表演。

乙同学:你这样展示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唱首歌就表示研究有成果了?

如果你是丙同学,你准备怎么说?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的理由。(30字左右)(4分)

七、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1815年:“今天的学生过于依靠纸张,都不知道怎样正确地清洗写字石板了。如果他们把纸张都用完了,该怎么办呢?”

1907年:“今天的学生过于依靠钢笔与墨水。他们都忘了怎样用铅笔刀削铅笔。”

1950年:“圆珠笔会毁掉我们的教育。学生使用这些工具,然后扔掉,沉迷于这种奢侈中,我们注重节俭的价值观会被他们抛弃的。”

1987年:“如果学生交上来的论文是在电脑上写的,我会让他们用笔重写一遍.因为我不相信他们是自己在电脑上独立完成作业的。”

技术的创新所带来的社会进步,让我们感受到曾经对新技术的忧虑是如此的多余和可笑。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

猜你喜欢
村子杜甫李白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刘老汉的烦恼
杜甫改诗
望娘滩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