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
摘 要 教师的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际中逐步养成和完善的。教师人格的养成首先要树立理想人格,高尚的思想境界、优秀的道德人格、渊博的学识水平、优雅的体态仪表等都是理想人格的重要内容。教师人格的养成要遵循从选择到整合再到内化的心理机制。教师人格的养成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文化的传递模式不仅影响着教育的价值,而且影响着教师人格的养成。在人类社会步入“后喻文化”之际,重新审视教师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 教师人格 “文化印迹” 后喻文化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谈及教师的人格力量时指出,在教师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可见,教师的人格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一、养成目标:教师的理想人格
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具备理想人格的教师不仅拥有教书育人的真实本领,而且拥有积极的进取心,并能将自己的人格光辉通过德、才、能、识等方面展现出来,并由此产生出非凡的人格魅力。教师的理想人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尚的思想境界。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既要做到“慎独”,又要从小事做起,从小处起步,防微杜渐。优良的师德品质常常是从小事开始培养的。教师作为道德的传授者,必须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人格,使之达到最高境界。
第二,优秀的道德人格。教育者的最大任务就是塑造人的品格。优秀的思想品德、崇高的职业理想是良好人格的核心内容,是教师素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优秀的思想品德、崇高的职业理想具体表现在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性上。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感,关键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理想人格,加强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三,渊博的学识水平。才学高深、知识渊博,历来是人们衡量一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尺度。一个缺少真才实学的教师,即使他性情温和忠厚,也难以形成健全的、具有权威效应的力量。教师的知识愈丰富,他个人对知识、科学、脑力劳动、智力生产的态度就表露得愈鲜明。教师只有具备了广闻博识、厚积薄发,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学生们的求知要求。
第四,优雅的体态仪表。教师的言谈优美,举止端正,语言纯洁健康,既能体现出个人的内在修养和气质风度,又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自己内在思想情操的修养,而且还要不断加强外在行为文明的修养,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以影响和带动学生们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养成过程:教师人格养成的心理机制
人格塑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一种认识活动,也包含了实践的意义[1]。教师人格的养成就是借助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通过选择、整合社会文化并内化为自身人格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将教师人格养成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教师人格的选择环节。在选择环节,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识别并筛选来自外部的文化和信息等,并根据自己的喜好予以取舍。这个环节必然包含对价值标准的选择和比较两方面内容。在此过程中,外来文化和信息部分内化为教师自身人格因素,部分被舍弃,而且教师通过对比,发现自己人格中的缺项时会自主进行补位,从而完善人格。
第二,教师人格的整合环节。在整合环节,教师通过对外来信息的加工、整合,使其成为自己人格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以此建构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在整个过程中,如果外来信息符合教师的人格价值则会完善其原有的价值体系;如果外来信息与教师人格价值不相融甚至抵触时,教师就会重构自身人格或固守自身原有的人格结构。
第三,教师人格的内化环节。在内化环节,教师往往借助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将外在的人格要求逐步内化为自身人格特质。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往往会成为教师人格的重要内容,并逐渐外化为行动。内化的结果是由主体能动的自我塑造转化为自觉主动的社会行为,即人格的社会化[2]。
三、文化传递模式:教师人格养成的“文化印迹”
教师人格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情感意志、智力结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其不仅包含师德,而且包含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学识风范和行为习惯,更融入了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等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教育自产生起就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文化的传递模式也深深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教师人格的养成。因为教师人格的构成要素无一不反映了所处时代的文化价值,并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迹。从某种意义上讲,前文所述的教师人格养成的心理机制可以看作是教师通过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选择和吸收社会现实信息,接受新的社会文化,淘汰旧的人格模式,最后确定新的人格模式的过程。
四、教育互动:后喻文化视野下的教师人格养成模式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提出的“三喻文化”概念正是基于文化传递模式而言的。后喻文化是通过自下而上传递,即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反过来向年幼者学习的文化[3]。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
在这一时代,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多来自于教育互动。教育互动是借助一定的教育情境,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倾听,不断反思和重构自我的过程。教育互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也能为教师人格养成和完善提供新的载体。
第一,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从倾听中汲取学生人格中有益的养分。教师要充分发挥倾听在教师人格养成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营造相对宽松、和谐、安静的氛围,倾听学生的声音,也包括学生的沉默,教师更要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学生,使其真情流露。教师在倾听中要有所侧重并循循善诱,倾听学生的动机需要、情绪情感、归属感、人格成长、自我发展和价值需求等内容。
第二,教师要善于融入学生的文化世界,从而丰富人格养成中的文化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人格可以看做是个人文化属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育互动中,教师应该将自己融入学生文化世界,通过学生的学习理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情感价值等内容,积极探寻学生文化世界中的有益养分。因为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强、过渡性明显、易受外界影响等特点,这些特点通过教育互动将深深影响教师人格的完善,为教师人格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也是“后喻文化”时代教师从学生身上所获取的有效信息。
第三,教師要积极建构师生对话,在对话中促进人格的完善。在教育互动中,教师要积极建构对话,并利用“语言”这一蕴含文化、思想和价值等内容的载体,与学生交流信息、体验情感、化解隔阂、启迪智慧,让教师人格和学生人格诗意地安栖、发展,绽放出生命主体间互动的美丽[4]。在语言或非语言的对话中,学生所体现的昂扬向上的风貌、求知欲、积极的心态和张扬的个性等都将影响教师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总之,在后喻文化这一文化传递模式中,教师应该积极向学生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逐步实现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王荣德.教师人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成媛.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2.
[3] 郑艳,吕京. 后喻文化背景下中学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1(30).
[4] 王延伟.教育互动: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路径[J].教育探索,2013(9).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