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现行教育症结之所在,针对基础教育领域一些教师无视教育规律、抹杀受教育者个性、肆意践踏学生尊严等种种不合理的教育现实,再次高呼“尊重教育”的时代教育理念,力求从根本上扭转教育现状,回归教育本质,重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教育思想。文中对“尊重教育”的意义与内涵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当前教育的反思,让真正的教育像阳光一样关怀每一位学生的终身。
关键词:尊重教育 教育本质 教育模式 以人为本
近些年来,基于我国厚重的学校教师教育传统思想的积淀以及现行教育症结之所在,立足我国教育的现实要求,顺应时代教育的潮流,“尊重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对“尊重教育”的研究赋予极大的热情,他们对“尊重教育”各抒己见,既有理论方面的研究论述,也不乏实践中的分析研究。但对于这一理论问题我们有必要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即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课程、教学、规律、制度等维度来分析“尊重教育”的意义与理论内涵,抽象出教育本质的要求。这样,“尊重教育”的普遍性才能全方位建立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自觉,进而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回归到其本质上来。
一、“尊重教育”的意义
“尊重教育”理念的研究不仅揭露了现行教育的症结所在,而且也回应了教育本质的要求,同时顺应了时代的教育潮流。因此可以说,“尊重教育”理念的研究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承前启后的,具体来说尊重教育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发展
“尊重教育”理念的提出對于“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人是教育的主体对象,尊重教育就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教学中以人(受教育)为中心,尊重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其次,尊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需要和兴趣爱好,创建温馨的学习氛围。再次,尊重教育者,要满足教育者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学优生,更要尊重学困生。可见,“尊重教育”的理念促进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2.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
学而优则仕、重学术轻技术、文化攀比、学历主义等一些传统教育观念深深地印在每一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脑海中。这些观念最终导致我们的学校教育变成中考、高考的附庸,学生每天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更高的分数,一切都为应试做准备。但是,与此相对立的“尊重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反对“整齐划一”、“一刀切”的教育教学观念,倡导人们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树立人才多样化的观念,建构新型教育模式,要求尊重不同特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以人为本,对学生因材施教。
3.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发展
现代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引路人、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如出一辙,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尊重教育”也要求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天性,进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与个性。但是,这里所论述的“尊重教育”不只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个性和自主性养成的重要性。家长也要尊重教育,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年龄特点、爱好特长,不能每天逼着孩子学习,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或者过于溺爱孩子,使得孩子一点独立性都没有。“尊重教育”就是要相信孩子、理解孩子,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幸福的人生。这样,孩子的自主性和个性才能随之发展完善。
4.有助于促进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的持续发展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尊重教育”理念的执行者主要是教师,这必然要求教师在“尊重教育”的视角下,树立与之相对应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等。因此,教师对“尊重教育”这一新兴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左右着教师在尊重教育这条专业化道路上的发展。在学生观方面,教师首先要明白教育的最高标准是“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具有主体性地位,具有主动且自由的权利,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发展性、主体性,注重因材施教,要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在教学观方面,教师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在教师观方面,尊重教育的抽象本质在这里就可以理解为必须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观,其次教师还要注重对自我价值、自身发展的把握。如果教师在“尊重教育”理念的视角下还缺乏对自我发展的认识,那么他也就不能引导学生取得更好的发展。如果教师对自我发展不重视,必将引起对自身职业的不尊重,甚至对自身身份、地位、形象的不认同,这种缺失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5.“尊重教育”启发了对教育爱的重视,重温了师生情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乏有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放任自流,随意损害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进行辱骂等。种种恶劣事件无一不让人气愤,面对这些有损教师形象的问题,我们不能再将其看成是个体事件,而应该进行反思师德重建的问题,呼吁全社会教师反省自己的职业道德,呼吁教育爱的回归。我们今天倡导尊重教育,其核心就是尊重学生。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一切都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教师的爱是渴望的。可是,社会的不良风气映射到我们的学校环境当中,致使对学生的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无不让人痛心。为此,我们必须倡导尊重教育,呼吁广大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他们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家庭背景,让他们也感受到教育爱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积极影响。
二、“尊重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与延伸
“尊重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延伸,同时也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尊重教育”的哲学意蕴是辩证的,对教育现实而言,我们不应该拿它去解释,而应该站在“尊重教育”的视角下去批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去适应它,而应该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努力超越教育现实。因此,对于这一新的理论问题,我们有必要从各个层面对其理论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它的抽象本质,使得“尊重教育”的普遍性真正建立起来,在教育实践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自觉。
1.尊重教育规律,彰显教育的本质
尊重教育规律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正视教育规律,对教育规律进行客观公正地分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尊重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地践行教育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客观现实,做出正确的决策。无疑,尊重教育规律是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按照教育规律的层次性,可将其分为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教育的特殊规律。
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有两条:一是指尊重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的规律;二是指尊重教育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的规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不仅要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还要符合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适当的教育。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教材内容、编写形式等都要考虑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智力水平,以此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尊重教育的特殊规律,即是指对教育领域的部分事物、现象产生作用,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或教育过程不同阶段的特殊性,包括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发展的不同规律以及教学规律。
2.尊重学习者,发展健全人格
坚持“以人为本”和“育人”思想,尊重学习者,促进学习者发展健全人格,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是我们倡导“尊重教育”的核心思想。具体来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个性和人格以及他们的独立性、可塑性、创造性等。只有先尊重学习者,才能将学习者和与其相关的教学客体、教学需求、兴趣爱好等一系列物质关系建立在“尊重教育”的基础之上,营造出一种和谐与共、轻松活跃的气氛,从而促进学习者健全人格的发展。
首先,尊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人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可知,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以及不均衡性。因此,这些特点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差异性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其次,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可塑性。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充分了解和信任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主动接近学生,研究学生,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通过与学习者的平等交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将教师的主导理解为引导学生自主性的主导,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就必须要树立接受学生错误的观念,当然接受学生的错误并不是说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通过错误让学生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卢梭所倡导的“自然后果法”便是很好的理论说明。
最后,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与人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使之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者的信心,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尊重学生的人格,用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贫富贵贱、智力高低、长相美丑,都应该一视同仁。在教育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寻找自己的优点,使得每一位学生的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对于学生的隐私以及在人格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一定要慎重行事,不能总拿问题学生举例子、说事,要让学生体面做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弥补自己的不足。
3.尊重教育者,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是践行“尊重教育”理念的主体,然而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者应该获得怎样的尊重?是否获得了应有的尊重?以这两个疑问为基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从学校层面来说,尊重教育者,就必须首先尊重教育者的劳动,肯定教师的价值。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教师的心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重。尊重教师的劳动也就是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劳动价值,这样不仅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唤醒他们的职业热情,而且还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他们感到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与幸福。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践行对教师的尊重理念。第一,践行民主治校,尊重教师的话语权。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话语权的尊重,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尊重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坚持政务公开,提高教师对学校工作的参与度,使其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第二,尊重教师劳动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均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尊重每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切不可要求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变成车间。第三,尊重教师学习的权利,积极搭建平台。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学校应该尊重和鼓励教师多学习,为教师搭建类似的平台,促进其专业化的发展。
對学生而言,学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人格尊严以及批判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爱是无私的、公正的。学生要理解、信任教师。近年来,有辱教师师德的劣迹时有发生,使得教师这个群体处于道德的不利位置,师生关系成了困扰教师的一个大问题。今天我们从“尊重教育”的角度重提这个问题,希望我们的学生、家长能够对教师的尊重问题重新认识。当然,今天我们倡导尊重教师,并不是说要复古,即以古人的思想来谈师道尊严,来谈尊重教师,而是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从价值的角度出发来肯定从事太阳下最光辉职业的人——教师。
4.尊重家长,形成坚定的教育联盟
随着多元文化的全面渗透,儿童的教育问题越发复杂,仅仅依靠学校方面的管理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功能也是有限的,儿童的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结成坚定的教育联盟,才能发挥出学校教育的最大功能。
其一,尊重家长的要求,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让家长做学校教育的参与者与同盟者。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方面的资源,发挥家长在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作用,保证学校与家庭的高度配合,使得学校的教育作用可以发挥出显著的效果。鉴于此,我们必须要创建一定的合作平台,以便家长更好、更有效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如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流行在学校设立三级家长委员会,定期给家长委员会召开例会,让家长从真正意义上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具体来说,让家长委员会的代表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问题、校园安全问题的讨论中来,学校方面应该尊重家长的意见,就其合理方面积极采纳。同时,鼓励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鼓励他们走进课堂,检查学校周边的安全问题,对学校的食宿情况和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二,加强学校和每一个家庭的沟通,完善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机制。这一举措对于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尊重家长,我们就必须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倾听家长对于学生和学校的意见,以便双方更加充分地了解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家访。一次看似不经意的家访活动,无疑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一种尊重感,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于儿童的重视,一种作为教育主体的幸福感涌上心头。同时,这种尊重感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产生重大影响。反之,这种尊重也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不仅有利于教师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而且有助于改善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使得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教育,进而提高教育水平。
“尊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它的理念走向是宏观的、自觉的、无形的,同时它又像一只“无形的手”,以外显的形式、态度、观念主导着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可以说,“尊重教育”在实践层面是广泛的、多元的,同时又是有意义的、必要的。顺应时代的教育潮流、回应教育的本质要求、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对教育工作的偏失,我们再次高呼“尊重教育”的口号是迫在眉睫的,希望能够再一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将“尊重教育”的理念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得“尊重教育”的理念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进而实现理论的自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回归到教育的本质要求上来,才能使一种充满时代精神和价值理想的教育理念真正像太阳一样普照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对其关爱一生。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 陈钱林.尊重教育新理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赵学良.尊重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4] 张景焕.尊重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5] 柳海民,杨进.尊重教育:21世纪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J].社会学战线,2005(2).
[6] 盛连喜.关于对学校教育理念的认识——“尊重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7] 张海波,杨兆山.学校教育制度: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一环[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8] 柳海民.尊重的教育:理念价位与科学依据[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5).
[9] 孙鹤娟.“尊重的教育”的核心在于解决教育的主体意识问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5).
[10] 梁燕辉.中學尊重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1] 周桂英.尊重教育的理论思考[J].甘肃农业,2005(9).
[12] 杨进.尊重的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作者:李金辉(1978-),男,黑龙江绥化人,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