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嫄 罗 骏
(1.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 贵州 贵阳 550025;2.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评价研究
徐 嫄1罗 骏2
(1.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 贵州 贵阳 550025;2.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运用逻辑框架法、文献研究法和德尔菲法,综合考虑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方针,构建了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运行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的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以某协同创新中心为例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2011计划”全称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协同创新中心作为联结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键枢纽,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基地、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阵地、行业产业领先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主力阵营而不懈努力。迄今为止,首批协同创新中心正式通过认定已有四年,着手开展中期评估工作迫在眉睫,但目前国家尚未正式出台相关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评价机制,国内学者相关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上的讲话中重点指出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为了落实胡锦涛讲话指示,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1]。要推进“2011计划”,重中之重就是要培育和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探索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改革方式,促进政产学研的有力结合,提高高等学校原始的创新能力,改善目前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这一现状,促进我国高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改善和提升。
根据重大需求可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2]。这四类协同创新中心各自具备不同的特色,其建立的目标实现的价值也各不相同,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在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选择了其中一类协同创新中心即面向科学前沿为例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所涉及的因素很多,结构也比较复杂,是个多层次的动态平台,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开拓的初期阶段,并且目前几乎没有相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出现。结合常用构建指标体系方法自身的优缺点和实际操作难易程度综合考虑,本文主要采用了逻辑框架法、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根据构建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指标体系的目标和原则,在广泛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3-7],综合考虑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绩效的影响因素,参考目前已有的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的政策[8-11],运用逻辑框架法初步建立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紧接着,运用德尔菲法筛选各个指标,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相关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某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证研究来验证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见图1。
图1 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2.1 初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逻辑框架法,以“目标-投入-过程-产出-影响”逻辑链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12],采用文献研究法来选取相应的指标,结合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相关政策方针以及实际运行情况,初步设计出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一共有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其中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运行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设计表见表1。
2.2 修正评价指标体系
在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后,运用德尔菲法修正并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13-14]。通过对16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寻求更加合理的指标体系建议,再结合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实际运行状况,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和原则,对初步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出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表1 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设计表
续表1
其中所使用的软件工具为SPSS19.0以及EXCEL2013版。
运用德尔菲法修改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1)编写专家调查表。运用克里特五级量表来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考察。同时,了解专家的基本信息分析其对调查表的结果是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专家对协同创新领域的熟悉程度来衡量专家的权威程度,分析专家调查表的可信度。
(2)选择专家。本文针对研究协同创新领域的专家以及了解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状况的专家进行调查,各位专家都是在互相没有联系的情况下,通过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经验来对调查表进行填写。
(3)轮回函询。本文在进行两次咨询调查后得出专家组的意见趋于一致,于是结束了轮回函询。
其中,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中:
协调系数W=0.403,已经符合参数要求,表明咨询专家对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基本已经趋于一致,他们意见协调程度较高,得到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信度较强,因此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可取。
(4)修正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处理专家意见,确定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结果,将评价指标体系调整如下:删除三级指标“产出重大科学价值的创新成果数量A11”、“发表国内权威论文数量A21”、“著作总数A32”、“人员有年度工作计划和定期考核B22”、“科研成果共享数量C13”、“相关责任落实程度D33”共六个,将三级指标“发明专利产品数量A31”修改为“国外授权专利产品数量”和“国内授权专利产品数量”2个三级指标,将二级指标“专利专著A3”更名为“专利数量”。
2.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修正后的评价指标体系为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本文选用改进比例分配法来计算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权重。综合专家对协同创新领域的熟悉程度和各级指标重要性评分情况,计算该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权重。
其中,Sj表示指标j的权重总得分,j表示同一级指标下的各个被评价的指标,其值为1,2,3,…m,Bj表示某位咨询专家对某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判断所打的分数,Ni表示某位咨询专家对协同创新领域的熟悉程度所对应的赋值,n表示各位咨询专家对指标j所打分数的个数统计,即咨询专家的数量。
其中Kj表示指标j的权重系数,Sj表示隶属于同一指标下的各个同级指标,m表示这各个同级指标的个数。
修正后的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
续表2
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涉及了多个定性和定量指标,不能从某个单一的因素去进行评价,而要综合各个指标来评价,并且需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综合以上考虑,本文选取主观赋权法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S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其评价指标体系[15]。
其基本方法和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指标集。建立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各个因素的集合U={u1,u2,…,un},其中ui(i=1,2,…,n)为评价因素,n为某一评价指标所对应下属同一级评价指标的个数。
(2)建立评语集。对协同创新中心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评价结果所共同组成的集合,又称为各个元素在V上的隶属度,即V={v1,v2,…,vm},其中vj(j=1,2,…m)是指可能出现的各种评价结果。
本文将评价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即评语集V={v1,v2,v3,v4,v5}={优异,良好,一般,较差,很差}
(4)确定模糊评判矩阵。通过对第i个评价因素ui进行单因素评价,可得Ri={ri1,ri2,…,rij},其中rij为评价元素中第j个元素vj的隶属程度。由此可得U到V的模糊评判矩阵
其中n为准则层数,m为评价等级数。第i行元素Ri表示协同创新中心第i行各元素对于评语集中各个评语的隶属度,第j列元素表示协同创新中心对评语集的第j个评语的隶属度。
(5)模糊综合评价。在确定权重集A和模糊评判矩阵R后就可以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
其中bj表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在本文中,依次对三级指标进行复合运算,得出二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对二级指标进行复合运算,得出一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最后再对一级指标进行复合运算。
(6)确定评价等级。给评语集中的每个评价等级确定一个分值,其分值集H={h1,h2,…,hm},则可以算出协同创新中心的综合评价得分E=B·HT,然后根据设定的不同等级的分值区域,从而得出协同创新中心所处的等级。
通过计算汇总,将S协同创新中心的评价等级和对应的分数相结合,可得出S协同创新中心的综合评价得分和一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情况(见表3)。
表3 S协同创新中心的综合评价得分情况
经过实际调查对比,发现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与S协同创新中心目前的现状基本一致。说明其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比较科学全面的反映S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状况,达到了预期的评价效果,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信度。
4.1 研究结论
目前研究学者对协同创新中心评价研究的关注仍然较少,且基本上都是从理论研究视角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一定的实践依据。因此,本文以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解析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并结合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实际情况,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并通过对S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证分析,验证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4.2 研究展望
(1)样本的代表性。本文仅对一所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研究分析验证其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将8所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均进行调研分析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拓宽研究的深度。本文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仅为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评价研究领域的一个初步尝试和探索,其具体的指标修正情况还需要通过各协同创新中心采用后,进行相关的反馈机制再继续修正使其更加合理完善。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做出更多的探索和研究,以期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的考核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和建设状况。
(3)拓展研究的广度。本文仅对协同创新中心中面向科学前沿这一类进行分析调研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针对其他三类协同创新中心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拓展协同创新中心评价研究的广度。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EB/OL].[2017-01-0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578/2014 08/xxgk_172765.html.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7-01-09].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2/201408/xxgk_172764.html.
[3]Lee Y S.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a search for the boundarie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J]. Research Policy. 1996,25 (6):843-863.
[4]PHILBIN S.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research collaborations[J].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2008,12(3):16-23.
[5]Fan Deche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fuzzy integral[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Engineering,2009:1789-1795.
[6]刘颖,朴勇范.韩国国立科研机构绩效评价体系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10,(05):48-53.
[7]赵德武.以绩效评价引导协同创新中心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9):23-25.
[8]赵德武.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4,(Z1):14-16.
[9]王冬雪.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10]刘传哲,王玮,赵树权,郭晓晓.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评价体系及反馈机制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3,(14):72-76.
[11]王立剑,刘佳.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2):110-112,123.
[12] Barnes T, Pashby I, Gibbons A. Effective University-Industry-Interaction: A Multi-Case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R&D Project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2,20(3):272-285.
[13]袁勤俭,宗乾进,沈洪洲.德尔菲法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研究——南京大学知识图谱研究组系列论文[J].现代情报,2011,(05):3-7.
[14]曹丽娟.乌鲁木齐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
[15]邓雪琳.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现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J].商业时代,2010,(16):98-99.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riented to Science Frontier
Xu Yuan Luo Jun
The author makes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related policie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riented to science frontier through application of 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Delphi method. The article build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riented to science frontier. The system gives priority to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 developmen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ing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verifies the reli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y means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the Evaluation Index; Delphi Method;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G311
A
10.13897/j.cnki.hbkjty.2017.0061
徐嫄(1990-),女 ,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
罗骏(1965-),男,博士,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7-03-06 责任编辑:韩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