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爆了!一团面在这位阿姨手中竟变得比芭比娃娃还漂亮!

2017-07-06 18:49
大观周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面塑技艺

看到傣族小卜哨生动的脸庞

你可能以为是用玉做的

其实是用我们平时吃的面做的

面塑艺术家刘丽春

将母性的包容和艺术的灵性灌注进每一件作品

这门“小而美”的古老技艺

经她传承创造

变得充满云南味道

剪刀、梳子做面塑

和大多数专职民间手艺人不同,刘丽春曾长期从事会计工作,直至退休。一块不起眼的面团,在这位心灵手巧的阿姨手里,竟能生出千变万化的形态。

一个面塑里有一个故事:挑水的傣家女子婀娜多姿、吹奏葫芦丝的少年含情脉脉,咀嚼红米饭的瑶族女孩眉开眼笑,哈尼族小阿布边手捧新鞋......原生态的云南文化在小小的面团上活灵活现。

优质面塑具有良好的雕塑效果,又能长期存放。四成糯米粉与六成白面,加以适量的甘油和防腐剂等搅拌均匀、蒸熟,放上3到5天,就具有可塑性了。这样和出的面使用起来弹性极佳,水分蒸发后不会干裂,也不会变质。

制作面塑人像时候,用白色、金黄和橘红颜料加入面揉搓均匀,调配皮肤的色彩。构思好后,先做人的头部和躯干,再加手,最后配上道具和背景。

剪刀可以用来做手部,手掌捏成型后,用剪刀剪出手指,再根据人物造型调整手指的形状。

而梳子,能用缝隙巧妙地压出古代人物的串珠。整个过程中,主要用到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

“面塑能极为包容地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旨意和技法。”刘立春说,其中覆盖了中国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诸多工艺。

制作面塑用的工具

多年锤炼,刘丽春的面塑技艺日臻纯熟。她刻画人物表情甚至细化都牙齿的雕塑、手指的关节。

30年后重拾热爱

“小学时就爱好绘画和手工。工作之余,给结婚的朋友剪龙凤双喜,给孩子剪裁童装,不在话下;后来又学了木刻,学做树脂黏花。”初三那年,刘丽春从班主任那里借来一本人体素描画册,仅仅一个星期时间,就把上面一页不漏地临摹完成。

刘丽春制作面塑

高中毕业后,响应号召到景谷县永平乡的村寨中劳动锻炼,闲暇时候,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她手捧本子画画的身影。“上世纪70年代,调到当地度假区管委会担任会计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至此,她已经有30年没有动过画笔。

用面塑还复照片上的知青岁月

转折发生在退休5年之后,刘丽春偶然在网上看到现代面塑大师王玓的作品。她被这些精美、鲜活的面塑人物深深吸引住了。

面塑大师王玓擅长塑造古代仕女,

其作品被誉为天津“新三绝”之一

可惜的是,面塑技艺在云南极为稀缺,刘丽春甚至找不到一位专门教面塑的师傅。一个劳动节假期,刘丽春专程赶赴天津,向王玓拜师学艺。

白天学习,晚上继续练习复盘,每天只睡5个小时。凭借兴趣和勤奋,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她就能将这种技艺拿捏得得心应手了。

早在汉代,中国面塑艺术已有文字记载。古代民间逢年过节,不少地区的老百姓都有拿面粉做“饽饽”、“月糕”、“枣花”、“面羊”一类的风俗。这些“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不少可作为祭祀贡品,饱含着人们求吉納福的愿望。

山西民间特产面塑

现在的面塑从“果实花样”演变而来的。原来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变成了专供欣赏的民间工艺。

刘丽春一开始追随王玓制作古代仕女人物。她自主创作的“中国红”面塑系列中,我们得以一览北方农村过年过节红火喜庆景象;红衣服长辫子的大姑娘手持剪纸,朴实而大方;青花瓷系列以白衣女子为主,举手投足间尽展江南女子的清秀雅致。

生长在普洱,工作在西双版纳,刘丽春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格外偏爱。她的作品中,有许多展示当地居民生活、劳作、歌舞的场景组合:傣族村寨中慢轮制陶的生动场景,过泼水佳节时人们欢聚一堂,制作美食考罗嗦,哈尼族过嘎汤帕节的欢乐场面......

以面塑再现的“孔雀公主”故事,出自傣族长诗《召树屯》。从天而降的轻盈孔雀,在阳光下幻化成为七位美丽姑娘。姑娘们舞姿曼妙,气质非凡,当时的王子由如何不会被这般仙姿所吸引呢?

傣家女子温柔美丽,服饰色彩明亮,上衣多为粉红、淡蓝、浅绿等浅色,筒裙则是艳丽的花色。

“傣族人信仰小乘佛教,淳朴的民风、浓厚的宗教文化调节着人与自我的关系。在朴实无华的形象设计中,要再现清秀、细致、温柔的容貌,赋予其贴切的风格。”

从传统人物到边疆风情

现在,刘丽春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这门技艺上。“随着面塑材质和技法的改进,长期以来传统面塑的审美习惯有所改变。一开始的定位也是头绪万千的。各个流派都广泛接触过,甚至是抽象派也尝试过。”

从简单的鲜花题材入手,掌握王玓老师教授的仕女题材,刘丽春广泛涉猎各种类型,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以《孔雀公主》、《五朵金花》、《阿诗玛》等故事为灵感,她已经创作了不少面塑场景。“现在也‘一对一带着几位徒弟,年级比较小,他们都是对面塑特别感兴趣的。”

云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素材资源丰富,而以面塑材料来反映这些题材的工艺品几乎没有。刘丽春通过在西双版纳将近30年的生活经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有许多寓言、神话和史诗,这是个庞大的工程,也是最宽广的创作空间。”endprint

猜你喜欢
面塑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