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石
在产能出海的热潮中,中国房企身影不断闪现,于广袤的海外市场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实践。如果说早期房企们出海只是为了开辟另一个住房消费市场,那么现在它们所做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地产商范畴。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认为,“一带一路”沿线仅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就有4、5个,能创造百万亿级人民币的基础设施建设机会。在印度,万达改变了既有成功商业模式,变身基础设施的投资商和新城的运营商。
继“资本输出、技术输出、产业输出”三大模式之后,绿地控股在海外进一步确立了“房建+基建”的综合竞争优势,并计划将“绿地版智慧城镇”复制到海外市场。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任何具有全球视野的房企都不会错过这场能够助推世界下一波经济增长的运动。
一、房企“出海”不仅仅是卖房子
即便中国房地产市场被誉为容量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天花板也已越来越近,大型房企的增长只能来自行业的洗牌。抉择的时刻早已到来,有人选择继续深耕本土存量,有人开始奔向广阔的海外增量。最早一批到海外发展的开发商真的只是开发商,包括绿地、碧桂园、雅居乐、富力、万科、保利、万达等,在海外建住宅项目卖给本地人或者中国人。
但现在的开发模式已经有很大变化,其中一部分企业走出舒适圈,尝试做一些更大格局的事情。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沿线国家的大力支持,碧桂园森林城市这个占地近20平方公里的项目得以在马来西亚的经济特区拔地而起。这个项目早已脱离传统住宅大盘的定义,向着“国际产能合作新城”的方向發展,拥有免税区及独立海关,还有产业落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2016年底,森林城市与包括华为、思科、埃森哲、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总行在内的36家中外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涵盖智慧城市、产能合作、支柱产业等多个领域。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预计,到2035年,森林城市将为马来西亚创造22万个就业机会,尤其在金融和电子商务领域。
5月9日,有消息指出马来西亚当局正与万达集团洽谈开发吉隆坡一大型房地产项目“大马城”。据了解,“大马城”是马来西亚重点开发区域,亦是其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将成为吉隆坡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集金融、商业、文化、旅游、高级住宅于一体的国际经济中心,建成后为同类型项目中世界第二大规模。此前,绿地控股已经和马来西亚签订合作备忘录,参与该项目的投资开发和基建施工。绿地认为,此举意味着公司在海外市场继形成“资本输出、技术输出、产业输出”三大模式之后,正进一步确立“房建+基建”的综合竞争优势。
万达在印度的试验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德里市的旁边,万达获得一个占地30平方公里的新区开发项目,取名叫万达新城。据王健林透露,这个项目的基础设施投资要20亿-30亿美元,整个产业新城规划投资超过100亿美元,是印度这么多年来最大的一个已签约、具有约束力的项目。该项目已经改变了万达在中国的既有成功商业模式,不是做一个零售终端的供应商,也不是做五星级酒店,而是变成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商。
二、借“一带一路”深度参与世界经济活动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大陆,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有64个国家,人口约44亿、GDP为23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总量的63%、29%,贸易总量只占全球1/4。沿线国家大都为经济实力一般但经济增速较快国家。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将会贡献全球GDP增量的80%左右,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涉及的国家延伸至西欧达到英国、法国、德国等;至非洲的南非;至澳大利亚以及南美洲的国家和地区。
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数十个发展中国家中,蕴藏着大量的双赢甚至多赢的好机遇。这足以吸引房地产企业紧跟国家政策,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既能带去中国的优秀产品,也能让中国企业输出与学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当然,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也是房企出海必须面对的挑战。以万达为例,参照万达在中国国内成熟的商业模式,印度至少可以投100个万达广场,但结果却是5年里一个项目都没落实。因此,“抱团出海”并非企业生存的制胜法宝,出海必定存在一定风险。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需要凝聚房企各方面的智慧。
不可否认的是,发展中国家存在难以估量的发展机遇,在克服“水土不服”、适应不同国家和区域环境的同时,中国企业通过学习借鉴海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推动企业发展模式、产业战略、技术路径、商业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其间的每个改革和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中国房企正在通过深度参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提升在世界范围的市场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