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瑶与许半夏的女性命运比较

2017-07-05 12:18刘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比较

刘琳

内容摘要:王安忆的《长恨歌》与网络文学女作家阿耐的《不得往生》,都以女性的视角探讨女性在历史和社会变迁里的命运沉浮。两本书的女主人公,一个是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娇弱的选美小姐王琦瑶,一个是新时代的商界女巨人许半夏,两个不同类型的女人,两条不同的人生轨迹,命运之箭却指向一个共通的矢的:女性在男性主导的世界里如何生存、如何艰难坚守 “主体”自我。

关键词:王琦瑶 许半夏 女性命运 比较

一、王琦瑶——被“物化”的女性

“女性的物化是指女性被当作性对象和生育的机器,也就是被性别化、性欲化和身体化。女性被等同于自然、被动、生物、母爱、处女、禁忌和欲望。女性的主体和生命灵魂,被逐之于九天之外。”亦即,女性被物化的前提是性别制度下特定的符号化旨归和其所代表的欲望化指向。在男性目光的审视下,女性沦为男性的欲望所指,女性身体被物化成与“自我”完全割裂的陌生“他者”,成为男性发泄并满足欲望(性对象、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其自我诉求和主体感觉等精神向度完全被遮蔽甚至被忽视。

《长恨歌》里,一生命运起伏都与男性息息相关的王琦瑶,正是这样一个被物化的女性。因了程先生的慧眼识珠,王琦瑶从一个普通的弄堂女儿成为“沪上淑媛”,并摘得“上海小姐”选美比赛的第三名;又因了国民党要员李主任的注视,王琦瑶被包养,成为雍典华贵的“爱丽丝”公寓里的金丝雀;也因了李主任的失势,王琦瑶被迫隐居邬镇,最后回到弄堂,纠缠于不敢担负责任的康明逊和年轻的老克腊两个男人之间无力自拔,最终死于瘪三长脚之手,结束一生。男性凝视的目光,就是王琦瑶女性光辉的评判者甚至命运的主宰者。李主任眼中的王琦瑶:“王琦瑶穿上的粉红却化腐朽为神奇,是焕然一新的面目。那粉红依然是娇媚做在脸上,却是坦白,率真,老实的风情。旗袍上的绣花给人一针一线的感觉,仔细认真的表情。他发现他是错怪了这颜色……这原来是何等赏心悦目啊!”娇媚、风情、率真,这些明显带有性别指向色彩的词汇彰显了男性眼中理想的女性气质:娇弱而美丽。在这种带有欲望性的男性客体目光凝视下,王琦瑶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被抽空,只剩下被物化后的茫然觉知:“她想,这一刻迟早会来临……她觉得这一刻谁都不如李主任有权利,交给谁也不如交给李主任理所当然。这是不加思索,毋庸置疑的归宿。”这个集金钱、权势于一体的李主任,是男性威权体制下典型的话语权力拥有者,而作为弱小者和依附者的女性,王琦瑶看似心甘情愿的委身,似乎在某种方式上演绎了张爱玲的悲叹:“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最普遍的妇女职业。”而事实上。在王琦瑶委身的过程中,她作为女性主体的自我身体感受却是缺席的,本能的身体感觉完全被这种物化的选择行为所抹杀。从这一角度讲,她的心甘情愿实质上是对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权力社会中的柔弱地位以及所处的无可奈何的败退境地的反讽和妥协。正如有论者曾尖锐地指出的那样:“身体的物质化也便是女性自我的物质化。在这里,‘物的张扬遮蔽或者说稀释了作为‘人(更不用说‘女人)的主体感觉。”

王琦瑶因其美丽的外表/“美好的身体”而吸引了男性的目光,并被这种目光强行片面化,沦为失却自我主体意识的“物化”指称,其精神性和社会性的存在意义被抹杀。王安忆正是借助柔弱者女性这个层面的性别文化内涵,揭示了具有纯粹的美丽这一类型的女性的悲惨命运。

二、许半夏——被“雄化”的女性

“对于女性而言,身体既是她沦为第二性的历史地位的原因,又是她发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起点。”这一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正好暗合了阿里夫·德里克的观点:“身体是资本,也是象征的符号;身体是工具,也是自身控制和被控制被支配的‘他者。身体还是一种话语的形式,在现代性的状况之中,在身体和社会之间,具有多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如果说《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因其美丽然而娇弱的身体沦为男性欲望的物化体,成为两性关系中处于被控制被支配地位的第二性,那么,在网络小说《不得往生》里,女主人公许半夏则试图通过“反物化”的努力,来争取女性的自我意识,跳出受控于男性的被动院囿。

许半夏没有王琦瑶美丽温雅的外表,也没有王琦瑶古典似的娇弱。作为一个民营女企业家,“凡是一切可以为自己争得利益的机会,不管合适还是非法,她都会无所不用其极……她也充满了江湖义气……草莽的性情,像极了改革中那些传奇故事的主角,江湖、利益、刀光、温情”。而许半夏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也总是刻意以一个粗俗、凌厉、凶狠的形象给人以男性化的印象。可以说,许半夏的形象不仅严重错位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贤良温德女性性格指标,还显示出一种“雄性化”的气质特点。

但是,从许半夏身上,我们看到了诸多女权主义者和女性作家所极力倡导的现代女性气质,独立、自强,果敢,睿智,应该说,以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取得事业成功、绝对不逊于男子的许半夏,该是令其女性同胞羡慕甚至嫉妒的女人。然而,文本中,我们看不到许半夏作为一个成功女人的优越感,相反,在爱情面前,一向自信果敢的她会经常为自己过分雄性化的性别气质感到焦虑甚至怀疑,对自己缺乏性别魅力的身体面貌产生不自信的心态。

许半夏对异性爱情的向往,是其性别意识取向正常的佐证;有意识培养自己雄性化气质的行为,也绝非“政治一体化时代女性的‘自觉性别隐匿情节”。结合其从小到大的经历可知,她的雄性化历程是一个艰苦而惨烈的行为选择过程:自小被当做克母煞星而遭生父厌弃,独自求学创业,弱肉强食的男性商场竞争境遇……强大的生存压力和男强女弱的性别机制,将其逼上这条性别错位的悲惨之路。

然而,在这件雄性化外衣掩护下的女强人许半夏,虽然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这是千百年来女性们所梦寐以求的),但她付出的代价却是:他人眼中其女性性别身份的异化,且其作为一个女性的基本诉求也并未能圓满实现。小说最后,虽然她以自己出色的能力争得了心仪男性的爱情,但是,她也会时常失落于自己不能像其他女人那样得到男友的细心呵护,因为在男友眼中,雄强的许半夏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所有困境。也就是说,男友眼中的许半夏是一个带有异化/雄化痕迹的性别客体,其作为女性的形象是不饱满的。许半夏虽然摆脱了王琦瑶式被物化的命运,却走上了另一条被雄化的难归路,无疑,其作为女性个体的生存质量是令人质疑和同情的。

三、共通的指向——女性“主体”的“他者”化

爱因·兰德曾说:“从本体论上来说,生命是一种以其自身为目的的存在:它通过不断地活动来获得并保持价值。”这种以本体为依据的存在方式,道出了最简单也最普遍的生存哲理。然而,它只能限于理论的层面。因为,个人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表征自我存在的价值?当我们论及这一方法论的问题时,答案就不那么简单明了了。作为不同的个体,王琦瑶和许半夏都在通过各种行动来追求和证明自我的存在和意义——她们的初衷如此相似,过程却有着千差万别。

平民女子王琦瑶以一个娇弱的女性形象将自己投向物质的渊薮,将身体打造成“娇媚、风情”这些令男性满意的形象特征以迎合男性充满欲望的目光,她的物化抉择透着无可奈何的心甘情愿。而现代女性许半夏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她拒绝被物化,只能让自我变得像男人一样强大而能干。与只在时代的夹缝里求生存的王琦瑶不同,许半夏勇敢地站在时代面前,直面各种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她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女性的实力而非身体来进入男性主导的世界,挣得与男人平起平坐的权力以凸显自我的存在,并以此衡量自己的人生和性别价值。而事实是,她这种反物化的行为却使自己陷入了雄化的悲惨境地,拒绝被物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拒绝自己女性身体和气质的过程,是在以抵押/让渡自己的性别为代价来分享男性世界的威权。

显然,王琦瑶和许半夏,一个拥有最美丽的女性身体和气质,却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足和完满,沦为物化的载体;一个拥有成功的事业和许多女性都渴望的精神、物质独立,而其性别形象却充满了异化气质。波伏娃曾指出,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她在社会中成为女人。据此理论,很多女性主义者试图探讨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的区别,认为前者是天然的“生来就有”,后者有一个社会所塑造的“成为”的过程。作为女性,王琦瑶拥有一个清晰而饱满的生理性别,这也是她被物化的重要前提和原因,而其社会性别却是干瘪甚至是空白的;许半夏则是在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慢慢涂抹掉/隐匿自己的生理性别,将所有的努力都指向社会性别(事业成功的企业家)的塑造。王琦瑶和许半夏的“身体”都是不完整的,“主体”也是缺裂的。

作为女性个体,王琦瑶和许半夏这两个不完整的的“主体”自我,都因被异化(物化或雄化)而渗透着浓烈的“他者”成分。不同时代造就了两位女性相同的不幸命运,殊途同归,然而这个“归”,却都严重悖离了她们为之努力奋斗的初衷。与其说这是时代的悲哀,不如说,这是女性这一“性别”能指的悲哀。

参考文献:

1.艾尤:《在欲望与审美之间——论20世纪80年代以降台湾女性小说欲望书写走势》,《华文文学》,2009年第4期。

2. 王安忆:《长恨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 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4.孙桂荣:《纠缠在利用与依赖之间的性别修辞——对消费时代女性小说的一种解读》,《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5.艾尤:《在欲望与审美之间——论20世纪80年代以降台湾女性小说欲望书写走势》,《华文文学,2009年第4期。

6.阿里夫·德里克:《世界體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战略管理》,1997年第1期。

7.吴晓波:《商业传奇往往这样炼成》(阿耐《不得往生》序),www.24txt.com。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