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

2017-07-05 17:56李小萍
甘肃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学

李小萍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效率;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099—01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它也是一门艺术。为此,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科学地设计问题,同时还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真正发挥好课堂提问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选择得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要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实践证明,问题选择得当,能使学生产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反之,如果选择的问题不恰当,则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另外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学生睁开眼睛,把自己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能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最主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2.讲究技巧。教师提问题要讲究策略,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在教学伊始,笔者先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生活中,相遇存在着哪几种情形?然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听教师讲课。通过听教师讲解,学生彻底明白了相遇有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三种情形。讲课还没有结束,笔者继续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三种现象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笔者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进行演示。通过实际演示,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二、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积极组织尝试活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尝试学习。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2.积极组织操作活动。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时,他们的學习心理就有求助于外围行为的倾向。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3.积极组织观察活动。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提供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要特征有序、背景鲜明,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给学生的观察指明方向。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根据例证得到三个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两个思考题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①竖着观察,等式的左边都有什么特征?等式右边又有什么特征?②横着观察,等式的左边与右边有怎样的关系?之后,要求学生把记录的文字进行整理,进而归纳得出乘法分配律。

总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进行智慧启迪、思维点拨和价值引导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掌握解题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多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学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