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锦霞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习效果;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078—01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为学生准备了各类题目让学生练习,但是训练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熟练解决教师准备的练习题,但是课后练习时却又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教师。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结果,轻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始终没有摆脱“概念——定理——例题——练习”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想办法把课本中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很少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的演变过程。教师有些时候只是告诉学生公式,而很少引导学生去推导公式,甚至很少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对于与之相关的数学史以及知识在现实当中的运用就涉及得更少了。为了能让学生记住教学内容,常以“题型+方法”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面上参与到了学习过程当中,其实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然后去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完成各类练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讲解过的方法将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重复,学习过程缺乏创新。
二、重课本知识传授,轻思想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生怕学生学不透彻,总是不厌其烦地对课本当中的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再通过完成练习,以达到让学生牢固知识的目的。学生能根据例题或者是公式完成练习,但是很少去考虑其中的算理,更不要说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死的知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因此学生所掌握的方法很容易忘记,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会产生阻碍。
三、重单个知识点的传授,轻知识网络的构建
在教学时,很多教师过于依赖教材,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很少将数学知识进行综合性考虑,也没有将学习内容构建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学生学习到的内容是“碎片化”的知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孤立的事物都可以成功地教会,可是这种局面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真正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个题材如何与教育教学的整个主体适应,它能否成为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见,要让学生将知识形成一个网络、体系,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但是,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于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没有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学生也就很难将学习到的知识构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系统。因此,学生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就显得很吃力了。
四、重解题能力的培养,轻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許多教师误认为学生只要多做题,解题能力就能提高,数学能力也就提高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例题为依托,先向学生呈现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做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习到的只是教师所教给的解题方法,他们对于题目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有时候为了加强学习效果,常常要让学生去完成大量的题目,这样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很显然,这种做法是有失偏颇的。数学能力不仅指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与判断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建模能力、运算能力、数据处理与数值计算能力、数学语言与符号表达能力等,还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与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创造性等所组成的开放性动态系统结构,解题能力只是其中一项。而且解题能力还需要其他能力的支持,如果只是单纯地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不顾及其他能力的培养,那么其他能力将会变成学生学习数学的“瓶颈”。
五、重题目解答,轻解题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给学生布置多种练习题,学生完成了练习之后,便将其放置一边,很少有学生去反思解题的思路与过程。其实,学生在解答完题目之后,无论对与错,都应当让学生进行反思,因为反思过程本身就是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对待正确的题目,应该引导学生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对于做错的题目,除了引导学生去分析错误的原因,更应当引导学生去分析最初的想法,并从最初的想法入手探寻正确的解法。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将题目正确完成,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反思这一环节。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