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关键词】 高效课堂;自主学习;激发兴
趣;问题意识;学习方法;多元
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1—0041—01
课堂教学中仅仅靠教师的讲授来让学生掌握知识,已经是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宗旨,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总结出知识要领,并经历强化训练和教师的适宜点拨,拓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实践和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满足他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需要,尽最大可能让他们展现活动热情。
1. 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是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好教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巧设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问题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学习任务可探索性的感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和投入程度,努力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究的氛围。
2. 启发引导,激发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便是研究过程、创新过程,也是收获过程。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始,学习任务的确定是关键。当学习任务能唤起想象力时,学习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在感染力。学习任务一旦确立,教师的作用就是千方百计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创设一个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氛围。如,借助书本、学习资源和课堂媒介,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推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和探索,在学习活动中探索语言规律,进行语言实践。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学起于思,缘于疑”,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前提。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营造自主学习氛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的背后是思维,想不清楚就说不明白。语文教学应该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关键。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探究点,做到“有的放矢”地“问”。课文的探究点往往是课文的题目、词语、句子,甚至标点,这些都是理解课文重点与难点的关键所在。
三、注意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里“所剩下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科学素质中的学习能力,人们在细节被淡忘之后仍然应该记忆的知识洞察力和技巧。这种主动学习的求知能力才是我们教师孜孜以求的让学生受用一辈子的东西。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
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实现多元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只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有机、和谐的统一整体。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生存。为此,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实现师生之间、學生与学生之间、教材与社会之间、课堂与课外之间的多元互动。如,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电视、录像、图片、课件、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形象感和动感,增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培养面对众多信息准确判定、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