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群体,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住房现状却令人担忧,住房消费直接影响着农民工居住状况。本研究使用问卷调研法,对农民工在务工地的住房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收入、食品支出两个变量对农民工住房消费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家乡房产、单位提供住房等6个变量对农民工住房消费存在显著负向影响。
关键词 农民工;住房消费;收入;影响因素
一、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劳动力出现短缺,促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人,其中农民工居住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7.1%,比2013年下降了3.6%。农民工作为城镇化过程的重要组织部分,其住房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较高,住房问题日渐凸显。
二、文献回顾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领域,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Thorstein Veblen,他在1899年出版的《休闲者阶层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消费者炫耀性消费的假设,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和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成为了此后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出发点。2目前,国外在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研究涉及了各个领域,而且具有相当的深度。例如Sarin(2005)等认为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两点:消费者的偏好与对待风险的态度。特别是当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消费时,消费者是根据这个消费的价值以及与这次消费相关的风险做出决定的,并且这个决定因每个人对风险的态度不同而不同。Kenneth A. Coney(2005)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指研究个体、群體和组织为满足其需要而如何选择、获取、使用、处置产品、服务、体验和想法,以及由此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国内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营销应用中,如消费者行为在微博营销、在绿色食品营销的应用。
(二)农民工概念
农民工的概念是建立在中国具有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特殊户籍制度之上的,所以农民工也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名词。杨龙、王春蕊(2014)认为农民工主要指跨区域流动、进程就业的农民。3学术界对于农民工的界定主要两个分类:第一类以户籍身份和所从事的产业类别是划分标准,第二类较为复杂,认为农民工概念界定的关键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应包括劳动者所处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评价标准。本文主要参考第一类划分标准,以户籍和从事行业为主要划分标准,且不考虑外出创业成立公司的这类特殊情况。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影响农民工住房消费行为的因素非常多,且相互交叉影响,主要分为个人因素、地域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本次数据来源采取问卷调研方式,利用寒假在家调研周边农民工,调研区域为重庆市丰都县、开县、忠县等多个农村地区,问卷内容涉及影响农民工住房消费的多个因素,其中包括农民工身份证号、年龄、外出务工收入、每月住房消费等多个内容。本次调研共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07份,回收率89.1%。由于本次数据都是调查员访谈式获取,可信度较高,可以满足本次研究的要求。
(二)变量选择
通过对农民工住房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农民工住房消费支出,解释变量为个人因素、地域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等。
被解释变量(y),被解释变量为农民工住房消费支出,为避免与家乡地支出混合,该变量指农民工务工地住房消费支出,由于解释变量中有家庭因素。解释变量(xi),解释变量包括个人相关因素、地域相关因素、经济相关因素、制度相关因素。配合被解释变量,所有具有较大数值和可能存在0值的变量在观测值上加1后取自然对数。
(三)模型构建
通过变量的选取与设定,农民工住房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可选定为:
(1)
(1)式中y表示被解释变量,即农民工在务工地每月住房消费支出,x1、x2......x16代表年龄、月收入等16个解释变量,α、β1、β2......Β17为待估计参数项,μ为随机误差项。
(四)描述性统计
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被解释变量农民工每月住房消费支出均值为755.元,每月500元频率最高。解释变量在年龄这一选项中,20-30岁为29.0%,40-50岁之间的比例为71.0%,平均年龄38岁,中年农民工占据较大比例。获得高中及其以上学历者为11.2%,未获得高中及其以上学历为88.8%,说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作职业选择较少。农民工每月收入这一变量中,5000元以下为68.2%,5000元以上为31.8%,其中每月4000元频率最高,均值为4420.56,说明农民工普遍收入较低。务工单位是否提供住房这一变量中,38.3%的被调查者单位提供住房,61.7%未提供住房。95.3%的被调查者在家乡拥有自建房,5.6%的被调查者在家乡购买城镇商品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21.5%拥有医疗保险,16.8%拥有养老保险,24.3%拥有工伤保险,只有7.5%的被调查者拥有住房公积金。
(五)实证结果分析
本研究的模型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变量进入方法为强迫进入法,运用软件SPSS19.0得到结果。
1.相关性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先对各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文中的虚拟变量0\1变量可直接作为连续变量进行分析,所以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
由表1可知,在0.01的显著水平下,农民工每月收入、随同入城人数等7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而有无高低学历、家乡有无自建房等4项与因变量之间存在较强先关性,其余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弱相关性。
2.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表4最后一列共线性统计量的容差和VIF值可知,所有解释变量容忍度(tolerance)在0.310-0.747之间,均大于0.1,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在1.338-3.864之间,均小于10,表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共线性问题。
3.实证结果
通过表3可知,模型修正后R2=0。910,F值为67.916(显著水平为0.1),表明回归模型在整体10%的水平上显著。
t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共有6个解释变量显著,在5%的显著水平下,共有7个解释变量显著,在10%的显著水平下,共有8个解释变量结果显著,具体结果见图4。
4.实证结果分析
个人因素中,年龄、是否参加政府、用人单位所组织的培训结果显著,是否为高中学历和是否参加政府用人单位组织培训影响结果均为负向影响,与预计影响方向不服。
地域因素中,务工地点行政级别影响不显著,且影响结果为负向影响,可能原因为样本中部分进入省会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单位都提供住房或者住房补贴,且部分大城市农民工聚居区房租相较于小城镇较为宽裕的住房条件偏低,导致结果为负向。
经济因素中,农民工每月收入、农民工每月食品消费支出、务工单位是否提供住房影响结果均显著。农民工每月收入对住房消费支出呈正向影响,务工单位是否提供住房对农民工住房消费呈显著负向影响。
制度因素中,有无医疗保险、家乡有无自建房屋、家乡有无商品房对农民工住房消费支出影响显著,其中医疗保险对住房消费呈现负向影响。其余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均不显著。家乡有无自建房屋、商品对农民工住房消费呈显著負向影响。
四、结论
本文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农民工在务工地的住房消费行为影响行为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①城镇化视角出发,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收入对住房消费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家乡固定房产对农民工住房消费有显著负向影响。②从农民工自身出发,年龄和学历和是否从参加培训对农民工住房消费有着显著影响。③从制度因素上看,良好的福利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的住房消费。④从经济因素上看,单位提供住房为农民工提供便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工住房支出,但住房条件较差,农民工安全感和满意度较差。
中国农民工居住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居住环境脏乱差、农民工可支配收入较少等方面,通过本文研究,提高农民工住房消费水平可采取以下措施:①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从根源提高农民学历水平、理解能力,提升农民工工作技能,进而增加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水平。②解决农民工常见拖欠工资现象,保证农民工稳定收入。③完善农民工各项福利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生活安全感幸福感,降低其储蓄意识,增加住房、食品收入。④家乡自建房屋与农民工住房消费紧密相连,可以提醒有效土地、房屋买卖政策,促使自建房屋、商品房自由交易,增加农民工可支配财产。
参考文献:
[1]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检查报告.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04.
[2]Shupel Tsai "Inregrated marketing as management of holistic consnmer experience" Business Horizons (2005) 48,431-441
[3]杨龙,白南风.李萌.农民工城镇居住状况及定居能力研究[J].调研世界,2014,(12):32-35.
作者简介:
谭英,(1993),女,汉,重庆丰都人,研究生,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