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辉
《爱的人间》(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课时)是一首专门为盲童撰写的歌曲。曲调亲切委婉、情感深沉,展现了盲人心中的美好世界。整节课,笔者以“爱”为主线,通过“爱的呼唤”“爱的体验”“爱的升华”“爱的奉献”等内容层层推进,融听、弹、唱、看、动于一体,寓“爱”的情感教育于生动的音乐教学之中,力图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人间大爱,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回顾这节课,笔者反思颇多,这节课之所以能被校、区、市、省及教育部评为“一师一优课”,最根本原因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将“核心素养”落地了。
一、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更关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强调的不只是知识和技能,更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所以,笔者在教学本课时,充分利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教学,提前一周将导学案印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中的“学生代表汇报”环节,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有陈述性汇报,有研究性汇报,有困惑求解,还有质疑式发难。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都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不是将“核心素养”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而是作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落实到了课堂中,为学生走向社会,独立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创新”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需要教师努力践行。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歌词创编”和“自主表演”等环节,不仅充分表达了学生情感,更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具体环节如下:
师:太好听了,老師也被这首歌深深地感动了。学案中有一个问题是,每一个小组合作决定一种演唱形式,请各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生1:我们组的表现形式为演唱。
生2:我们组的表现形式是巴乌演奏。
生3:我们组的表现形式为手语。
生4:我们组的表现形式是舞蹈。
生5:我们组的表现形式是改编歌词。
师:太好了,表现的形式可真多,我可是充满期待呢!请大家将凳子轻轻地放在两边,各小组自己排练排练吧!
(各小组排练,教师相机指导。)
师:我们来完整演唱一遍,第一段请陈宛涛同学领唱,舞蹈组伴舞,高潮部分是创编组演唱你们创作的歌词,然后是演唱组,接着是巴乌组,最后全班同学跟着手语组边唱边做手语。
上述设计中的自主表演形式多样,情感浓烈,给师生带来极强的艺术享受,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在“爱的理解”“爱的体验”“爱的表达”与“爱的传递”中得到了“爱的升华”。
三、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笔者在课中设计了“看视频《你是我的眼》并谈体会”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盲人很孤独,很无助,需要社会帮助,我们有责任维护他们的尊严,关心他们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主动给予他们爱。同时在教学结束之际,笔者设计了“师生共唱同演”环节,在演唱中,笔者或深情演唱,或打拍指挥,或亲拥学生,或抚摸孩子;学生自由随乐舞动,或闭目遐想,或若有所思,或泪光晶莹,或充满期待。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有了一种人文关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
教学中,若能更多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帮助盲人或残疾人的真实画面,融入教学之中,效果应会更好一些。
这节音乐课,笔者尽全力使“核心素养”培养落实、落地,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主获取知识,是“爱”的理解、表达、传递与践行,是师生情感的流露、个性的展示、生命的历程、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荆州市荆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