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林+乐婧
朗读能让学生更好地体悟作者情感,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语文教学回归本色的一条路径。
一、用朗读体悟情感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地体悟情感是难点。教师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有利于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鄂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和册数)《伟大的出征》时,学生由于不能准确地体会“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大队航天员杨利伟”这段话的情感,朗读时味同嚼蜡。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于是,教师播放了航天员奉命出征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杨利伟说这几句话时是中气十足、坚定铿锵的。然后,教师让学生模仿这种语气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一下其中蕴含的情感。在反复朗读中,不少学生感受到了“神圣”和“庄严”。
学生能从人物的语言中感受到人物此时具有的神圣使命感以及對航天事业的坚定和自信,说明“让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产生自豪感”的难点被顺利突破。
二、用朗读把握形象
阅读教学,尤其是教学写人的文章时,把握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与图片相比,文字缺少直观性,这就给把握人物形象造成了障碍。运用朗读的方法,有利于突破这层障碍。
教学五年级下册《傻二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傻二哥“傻灵傻灵”的特点,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傻二哥语言的句子。学生很快在书上找到了这句话——“卖药糖哟!吃块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吃块药糖心里顺,含着药糖你不困。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吃块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饿。”教师让学生读一读这几句话。不料学生一张口,个个忍俊不禁。“你们为什么笑呀?”教师问。“傻二哥好傻!”学生异口同声。“你们用的这个‘傻是贬义词吗?”“不是。”学生纷纷摇头。“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傻瓜来形容傻二哥,那么用哪个词合适呢?”这样一引导,学生很快就抓住了第二自然段“傻灵傻灵”这个词。找出了这个关键词,教师要求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能体现傻二哥这个特点的句子,并读给大家听一听。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一边画,一边摇头晃脑地读,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此时,傻二哥“傻灵傻灵”的形象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变成鲜活的形象植入了学生的脑海中。
三、用朗读理解文本
阅读教学中,教师正确地使用朗读策略,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对文本理解不深入的问题。
《将相和》这篇文章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和宽容大度,而他这样做的出发点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文中的“秦王我都不怕……避着廉将军,是为了我们赵国的利益啊”这个句子,最能体现蔺相如的这种品质。教学时,教师请学生朗读这几句话。学生朗读时语气平淡,缺乏情感。这看似是朗读技巧的问题,其实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主旨——蔺相如有胆有识、不畏强权等——缺乏理解。于是,教师从朗读入手,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读“不怕”时,速度要稍慢一点,语气要稍重一点;读“是为了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时,要语重心长。学生试着读了几遍后说,通过朗读,感觉到蔺相如很自信,很勇敢。教师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再读读,看看还能读出怎样的蔺相如。“不畏强权、热爱国家、有胆有识、顾全大局……”从这些词语中不难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了。
(作者单位:武汉市盘龙经济开发区刘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