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
摘 要: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但不少学生在积累词汇时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记忆过程枯燥,又无法有效理解词汇的属性和用法。教师如何无痕整合文化元素,灵性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本文结合词汇教学和文化元素的整合展开阐述。
关键字:词汇 文化意识 文化迁移
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词汇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但由于非母语的教学环境,再加上不同地域、文化、风俗等因素影响,很多词汇在表达或含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为了帮助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词汇,建立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要抓住词汇的特点,积极挖掘相关的文化元素,从而借文化迁移助力学生掌握词汇。
一、巧妙挖掘文化元素,灵性渗透文化知识
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然后采用重复书写等进行机械记忆,此法在短时间内有效,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词汇的意思,无形之中会感到词汇积累的困难。词汇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教师可以积极挖掘词汇本身蕴含的文化元素,巧妙融入趣味元素,使学生感受到西方文化的有趣之时,又感受到词汇学习的乐趣,从而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的同时进行文化迁移,实现无痕积累词汇。
如在学习“rain cats and dogs”这个词组时,可能有学生会直接翻译为“下猫下狗”,其实这个词组是用来形容瓢泼大雨的,原因是这样的:从前,伦敦街道的排水设施并不完善,一遇到大雨天气,街道上积水很多,会淹死一些流浪的小猫小狗,等雨停了之后,看起来就像是和大雨一起从天上掉下来似的,于是也就有了“rain cats and dogs”这句俗语。又如,“dog”这个词汇,在西方文化里,“dog”是忠诚、友好和正义的化身,所以会出现像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gay dog(一个快乐的人)。教师巧妙地将词汇学习与西方文化相联系,使学生灵活理解词汇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巧妙结合生活实际,灵性实现文化迁移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差别很大,词汇正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联系生活学习词汇是学生有效掌握词汇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意识到文化意识形态在词汇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巧妙将生活与词汇相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有效积累词汇。在词汇学习时,教师想达到文化迁移的效果,可以引入生活化内容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如礼貌用语,它是日常生活中应用频率最高的,像“thank you”“welcome”等,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礼貌用语,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在研究教材时发现,插图出现如果去拜访朋友,朋友在开门的那一刻会说“welcome”,但按照实际的西方思维,朋友间显然没有这么客气,朋友会直接说“Come in”。因此,在学习词汇时,教师可以引入西方文化,使学生感受到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别,并设计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英语对话。同时,中国人见面的问候语,常用的是“吃饭了没?”而英语却不是这样的,这些文化的引入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学习 “Its raining”时,像“weather”一词的教学,教师要结合文化迁移进行引导,从地理因素上来说,英国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并且会经常出现降雨天气,他们见面时经常会讨论“How is the Weather?”教师可以此设计生活对话情景,巧妙将天气词汇融入其中,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实现文化的迁移。
三、巧妙创设语言情境,灵性提高文化意识
传统的词汇教学课堂,不少教师采用单向输入的教学模式,使课堂走向孤立。词汇学习离不开互动和语境,这也是积累词汇的重要策略,教师要意识到词汇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词汇的意义属性和用法。在情境创设时,教师要基于文化意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更好地积累词汇,掌握用法,并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会出现不少国家、山川、河流之类的专有名词,这些内容缺乏相应的逻辑性,并且同章节中其他词汇的关联性也不是太大,学生在理解这些词汇时会有一定难度。文化意识正是将看似无关的词汇进行关联的重要突破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一些与专用名词相关的图片,然后设置情景,使学生感受到英语词汇学习的趣味之处。如在学习“Britain”这个词汇时,教师可以将这个国家比较著名的建筑,像“Buckingham Palace”“Big Ben”等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根据建筑文化猜出“Britain”这个专有名词的意义和属性,并在简单的语言描述中对话。表示国家的专有名词本身是比较抽象的,但如果教师能深入挖掘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就能将趣味的英语文化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使学生感受到词汇积累的乐趣,并有效掌握用法。又如在学习“Australia”時,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现一张和袋鼠有关的图片,然后再出现成群的羊、密密麻麻的矿车,根据情景上的线索,学生联想到了“骑在羊背上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进而猜想到了“Australia”这个专有名词。教师巧妙将相关的文化内容渗透到情景中,使学生在学习词汇时能进一步拓展,并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
四、巧妙搭建实践平台,灵性渗透文化背景
教材本身是静态的学习载体,语言交流则是动态变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词汇时,要用动态的理念对教材进行处理,巧妙将词汇的特定属性置于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运用时能更好地理解词汇。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词汇运用同样不能离开相关的文化背景,教师在设计实践运用时,必须将带有独特文化意识的词汇内容穿插其中,从而借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表达兴趣,并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更好地掌握词汇的用法,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实践运用的平台搭建不要局限于课堂或某一形式,教师要用开放的理念搭建实践平台,巧妙将多元的活动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词汇运用的趣味。如词汇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和英语文化相关的竞赛,或就特定的英语文化词汇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以不断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趣味,并提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英语视野。如在“ Id like some noodles”相关的词汇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入趣味的讨论形式,如关于茶类的词汇“Black tea”,不少学生直接翻译,译作“黑茶”,而这个词汇本身表达的意思是“红茶”,此时教师就可以用“Tea culture”为讨论主题,让学生重点探究红茶输送到西方世界的时候为什么变成了“Black tea”。可能有学生觉得是由于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颜色越来越深,逐渐变成了黑色,所以西方人才这样称呼它;还有学生可能觉得中国人更看重茶汤的内容,因此称其为“红”,这代表了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不同认知思维。对于学生的这些讨论观点,教师不要给予“对”或“错”的评价,而是肯定学生积极的想法,并巧妙将相关的英语文化引入课堂,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词汇的理解,并感受文化元素在词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形成文化迁移的思维习惯。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庵东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