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水
你所接受的一切資訊,構成了你的思維方式。
所以,長期接受碎片資訊的後果,就是讓你的思維變得狹隘,難以進行複雜的思考。
羅輯思維和碎片化學習是當下熱門話題。對於創業者來說,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合理看待碎片學習這一概念。
其實,我們現在很多概念,都不過是重新包裝吸引眼球而已,比如人工智慧,比如碎片學習。
利用碎片時間去學習,這自古有之,並非新內容啊。古人有雲:世事洞明皆學問,這就是不斷的學習和思考的過程。
現在,只不過大家把隨手帶著手機翻手機的時間,稱之為碎片時間,然後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把知識販賣給你——是不是有一種不勞而獲的快感?
偏離深度學習
碎片資訊通常具備這樣的特徵:它們往往是一些事實的集合而非邏輯;它們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它們往往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它們往往不夠嚴謹、全面。
簡而言之,碎片資訊為了達到易於習得的目的,通常會顯著降低認知成本,最明顯的方式就是:將複雜的事物簡單化。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上的東西,卻不會告訴你背後的原理,以及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繫。
我們所說的「知識」,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事實」(或曰「觀念」),二是「聯繫」。事實就是一個個點,聯繫則是把點連接起來的線,它們所構成的網路,就是我們的知識結構。
「事實」決定了你的知識廣度,「聯繫」決定了你的知識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即使你只知道 ABC,你也可以根據這三者的內在邏輯,得出DE,甚至 F,這個過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們的內在邏輯,即使你知道 ABCDE,你也是沒辦法得出 F 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們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後它們能夠呈現出怎樣的內在邏輯關係。
這就是碎片化資訊的弊端。當我們接受碎片資訊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擴充「事實」,但並沒有增加「聯繫」。長此以往,會使我們的知識結構變成一張浮點圖:孤零零的知識點漂浮在各個位置,卻缺乏一個將它們有序串聯起來的網路。
你以為著名的大咖把自己滿腹詩書濃縮了精華給你,但是真正的大咖卻只會在你付費學習的時候告訴你,除了自己苦讀書勤思考弄懂已有的知識體系,別無他法。沒有人能代替你的學習和思考,也沒有人可以直接用別人的想法解決自己的問題——除非你根本就不想解決問題。
創業者也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聽到大牛講了一個問題和分析,就覺得一下子豁然開朗,我們也要這樣做。或者馬雲說了新零售,我們立刻跟著去做吧,風口就要來了。
但實際上,這些內容不過是大咖們在做自己IP行銷,而我們全都被消費了。想想也是,如果他們把真理一句話就講清楚了,那麼要大學和教育有什麼用呢?馬雲也就不必開設湖畔大學系統的教授知識,只需要碎片時間說個10分鐘就好了。
建立知識體系才是王道
碎片時間可以學習,但是學習的一定是系統化的知識,知識最重要的核心是邏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成為知識。知識因此才能進行演化、推理,可以使用。
而獲取的碎片化知識裡,就算你記住了這個概念,其實也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你都不知道什麼情況下才能使用這些所謂的「知識」,脫離了學習和場景,單純的概念無意義。
因此碎片化學習是沒錯的,錯的是,不能學習碎片化的知識。要利用碎片化時間去學習系統的知識。比如,運營者先看基本系統講述運營的書,然後再把網上的一些經驗講述作為補充閱讀材料。先整體了解整個行業以及運轉的準則,然後再看看別人怎麼做的,把別人的做法放到運營體系中思考,才有可能得出適合自己的結論。
創業者最大的價值,就是發現明確的痛點,然後解決這一個問題。
但很多創業者也陷入了碎片化學習的誤區。他們因為創業太忙而「沒有時間系統學習」,所以他們會碎片化的學習各種碎片化的知識,然後發現每個知識點都讓人興奮,希望把這些機會都抓到手裡。
而很多時候,創業者會忘了自己是在打仗,是在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解決問題。所以他們看到的不是問題而是機會,不是打仗而是搶地盤。
沒有打仗的意識,會變得怎樣?那就會不斷的發現更多的創新想法,因為創業者的思路活躍,所以會不斷的湧現出更多的創新想法。對此,大河資本陳劍峰認為,如果你陷入到一個創新偏好,又不斷用創新的方法去組織你的企業結構,在一件事情沒有做完、沒有做好的情況下往前走,會發現碰到巨大的浪費,實際上你所融到的錢,可能剛好只夠幹一件事情。但是實際上,這個創業企業中卻有很多創新專案。陳劍峰說,你能不能認識到你所處的環境,找到一個最正確的位置紮下去,象鷹一樣的眼睛,是所有創業者首先應具備的能力,叫做看見未來的能力。
如果創業者用一週的時間系統的、耐心的看完一本10萬字的書,勝過每天碎片化的流覽10萬字的「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