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7年考研初试成绩陆续公布,此次报考人数首次破200万。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数据显示,来自300多所高校850人的被调查群体中,76.71%的受访者表示已参加过研究生考试或打算考研。23.29%的受访者在求职或实习面试时遇到过学历歧视,42.4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本科就读高校一般,希望通过读研改变“出身”。
新学期刚开始,在天津一所高校读大三的张新业发现,周围很多同学都在讨论考研的事情。有的同学已经确定了目标高校,开始买参考书做准备;有的同学确定考研,还不知道考哪所高校,打算先复习公共课再定目标。
“我希望将来回家乡到事业单位工作或者留在高校当老师,但这两份理想工作都对学历有很高要求。”面对自己向往却要求高学历的工作,张新业选择了考研这条路。
刘一苇是辽宁一所985、211高校的2016届毕业生。尽管本科“出身”不低,但刘一苇还是不想本科毕业就踏上工作岗位。“我对‘工作这个概念有点儿迷茫,考研也是想缓一缓,读书让我更有安全感。”她说,“工作什么时候都可以找,提高学历应该趁热打铁,学历是一辈子的事。”
李芮在安徽一所211高校读研,她将在今年6月毕业。已经找到工作的她,对妈妈既感激又有点儿埋怨。“很感谢我妈妈两年前逼我读研,在找工作时,我才意识到硕士学历的重要性;但我又有点儿怪我妈妈,当年她应该逼我报考一个更好的学校。”
“没找工作时不觉得学历多重要,找工作时发现有的单位招人时明码标价,硕士学历工资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甚至有的单位直接写明‘只招本科以上學历。”李芮说。
以2015年数据为例,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薪酬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本科生的平均薪资在4364元,硕士生平均薪资为6503元;二线城市,本科生平均薪资为3692元,硕士生为5436元;其他城市,本科生平均薪资为3162元,硕士生为4821元。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考研人数激增,一方面因为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以及我国的学历情结依旧存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在接受采访时介绍,30多年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很少,高等教育就是精英教育;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现在,甚至有的地区几乎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总体教育程度的提高,意味着进入某个具体专业领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就会出现以前是本科学历的人做的工作,现在接收硕士学历甚至博士学历的人。”在李奇看来,所谓“学历贬值”,与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密切相关。
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会用人单位对学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令不少学生把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作为考研的首要目标,并把提高学历层次与提高竞争力等同起来。这其实助长了对研究生学历的畸形需求,并不利于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他指出:“要让考研回归理性,还需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消除社会的学历情结,才能打破人才评价中的唯学历论。”
(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