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解读走向有效的教学设计

2017-07-05 15:44焦鹏程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桑娜美美穷人

焦鹏程

在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那么,教师从文本解读中得到的内容是否要全盘搬进教学设计里呢?是不是教师把文本解读透了就一定能设计好教学方案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师根据文本解读情况设计教学预案时,必须充分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必须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计出以“学”为基点的教学活动。

一、取舍与筛选,挖掘教学价值

文本解读是对文本的一度开发。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必须对文本进行二度开发。二度开发是对一度开发的内容进行取舍与筛选的过程,其标准是突出学科课程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确保教学有效。

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桥》(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和册数)塑造了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文章构思新颖别致,既注重设置悬念,又注重前后照应;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语言通俗易懂,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强烈。

这样的一个文本,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点很多,比如小小说的体式特征、老支书的英雄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尾、简短的句段、大量的修辞手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等。然而,如果把这些内容全部加载到这个文本中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每一个文本作为特殊的存在,必然有作为“这一篇”的核心教学价值。那么,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哪些语文知识才是核心知识?对于这个文本来说,什么才是最核心的教学价值?

通过对文本的二度开发,笔者以为,体会老支书的英雄形象不是这个文本的核心价值,学习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也不是这个文本的核心价值,《桥》的核心价值在于从认识小小说的体式特征(尤其是出人意料的结尾在小小说中的表达作用)入手,教给学生学习小小说的阅读方法。也就是说,读懂《桥》这篇小小说,只需要抓住故事情节和小小说的表达特点两个方面即可。由此,笔者确定了感受小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用画结构图的方法读懂小小说的核心教学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笔者设计了三项核心教学内容:①抓人物关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②抓结尾,感受小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的艺术效果;③抓细节,感受小小说的表达特点。

按照这种思路设计并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收获了关于小小说的语文知识,而且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了老支书的高贵品质。

二、重构与整合,优化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笔者比较欣赏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思路,因为它表现出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就教学的有序而言,这种思路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往前走,一步一步来落实”,这就较好地避免了教学过程的盲目无序以及“碎问碎学”。

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学习这篇课文,既要通过对美文的诵读让学生感受天山之美,又要让他们积累优美的词句,增加文化积淀。为了达成这种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三美”式板块结构——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记。美美地读:第一遍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流畅,感受七月的天山给人的总体印象;第二遍默读,要求读出文本中明暗两条线索;第三遍默读,要求读中想象,知道第二自然段側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至五自然段侧重写花。美美地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开展“美点寻踪”活动。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要求学生用“课文美在 ”的句式说话,感受课文的写景之美、意境之美、情景交融之美和线条之美。美美地记:引导学生围绕“摘抄喜爱的一个自然段”进行个性化研读。这个板块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第二、四自然段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和第三自然段修饰语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部分比喻句的品析,受到美的熏陶。

上述设计中,“读”和“品”属于略读活动,“记”属于精读活动。三个板块层层推进,螺旋上升,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教学目标。同时,这样的设计思路明晰,线条简洁,严密有序,既利于学,又便于教。

三、浓缩与提炼,精心设计问题

一问到底的课堂,不会是有效的教学。如果有一问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如果有一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欲罢不能,如果有一问能将重点和难点一起解决,那么这个问题一定是触及了教学核心目标,作为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点和黏合剂的突破性问题。

六年级上册的《穷人》讲述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文章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这篇文章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文本表现了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但全文除了题目外,其他地方没有一个“穷”字,而穷人“穷”到什么程度,我们能从文中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二是文章赞颂了穷人富有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但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这样一篇情感丰富、内容丰满的文章,如果面面俱到、零打碎敲地设问,教学必然臃肿低效甚至无效。一位教师教学时,精心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本文的课题为《穷人》,但遍寻全文不见一个“穷”字,“穷人”到底穷不穷?这个问题统领全篇,串起了学生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学生深入到文本中,抓住环境、人物、情节、语言等进行研读,有了这样的发现:从环境而言,“屋外寒风呼啸”“又黑又冷”“海上正起着风暴”,而渔夫还要出海打鱼,桑娜还要熬夜补一张“破帆”,这都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极度贫穷。从人物而言,桑娜一家七口人,即使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是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他们的五个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而且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也可见这个家庭的贫穷。从情节而言,文中“发哑的钟声”“海浪声”“桑娜的喊声”“吱嘎的开门声”“两人的沉默”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情节线,它们如同骨架,支撑起小说的起、承、转、合,使情节起伏跌宕又顺理成章。能表现出这个家庭极度贫穷的语言比比皆是,如渔夫说“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一个“熬”字尽显出生活的艰辛等。

经过这样的品析,学生明白了,在这篇文章中,“穷”是“不穷”的铺陈蓄势,“不穷”是“穷”令人动容的温暖收尾。作者把穷人极度贫穷的物质生活和高贵的精神品质对照着来写,既让穷人的形象呼之欲出、动人心魄,又饱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主问题设计得好,它兼顾了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层层展开,由浅入深地理解了文本。

四、多元与创新,发散学生思维

好的教学设计既要实用,又要有一定的创意,而有创意的设计源于有创意的文本解读。

谈到这个话题时,笔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中美两国教师教学童话故事《灰姑娘》时的情景。中国教师教《灰姑娘》总是从灰姑娘可怜的身世和善良的为人入手,将后母及其女儿的行为、下场与灰姑娘进行对比,得出“好人终有好报,坏人是没有好下场的”的标签式结论。美国的语文教师教《灰姑娘》却几乎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解读与教学设计,他们几乎都从文本中解读出了一些温馨的生活感悟。如:有亲生母亲和亲兄弟姐妹真是一种幸福;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平时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会吓着朋友。特别是谈到后妈时的一段话,更是让人为之动容:“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可是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她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我们要谅解她们。”

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不仅考量着教师学养的厚与薄、视角的宽与窄,也决定着教学设计的有效与低效。沈大安老师说,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有三项——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独具匠心地设计教学、机动灵活地实施教学。让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作者单位: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桑娜美美穷人
美美
穷人
跳舞美美的
穷人的心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