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2017-07-05 14:32徐亚强马启龙
中小学电教 2017年6期
关键词:程序理论信息化

☆ 徐亚强马启龙

(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甘肃合作 747000;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合作 747000)

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 徐亚强1马启龙2

(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甘肃合作 747000;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合作 747000)

信息化教学模式可定义为在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而形成的典型、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序,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环境,“主要矛盾”是人技关系,以技术环境为依据可分为视听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种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分类

一、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构型[1],“教育模式的研究要抓住主要矛盾,认

识基本特征”、“要认识特征,合理分类”[2]。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换的第一步,其来源是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或学习理论,乔伊斯等将教学模式归结为行为系统型、社会型、个人型和信息加工型四种基本类型,也正是抓住了教学模式的核心——理论基础来进行研究,这四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分别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

关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框架。他从教育文化着手,以价值观与认识论为两个基本变量,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分为个体主义-客观主义、个体主义-建构主义、集体主义-客观主义、集体主义-建构主义四类[3];南国农先生按教学要素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划分为以教为主、以学为主、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主、以内容为主、以教育媒体为主五类[4];钟志贤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一书中,把学习活动的性质(接受和探究)和学习的组织形式(个体和群体)作为分析信息化教学模式类型的两个基本变量,将其分成“个体-接受、群体-接受、个体-探究、群体-探究”四大基本类型[5];刘贵富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有讲授型模式、个别辅导模式、探索学习模式、协作研究模式和模拟学习模式等几种模式[6];周桃英认为最有代表性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讨论与探索模式以及合作模式[7]。

上述关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其依据依次为教育哲学、教学要素、学习活动的性质和学习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根据南国农、钟志贤等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定义[8][9],与一般教学模式相比,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环境,其“主要矛盾”是人技关系,因此,研究信息化教学模式应以其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为着眼点。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技术环境”经历了视听技术、教学机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技术环境为依据可以分为视听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种教学模式,每种模式中的人技关系也不尽相同。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视听教学模式

从国际来看,教育技术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视听教学运动,展览、照片、幻灯片、无声电影、图片、图表和其它视觉材料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使教学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随着科技进步,出现了有声电影、录音机、广播等听觉媒体,视觉教学的概念就发展为视听教学;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逐渐发展成熟,并开始影响视听教学领域,视听教学的概念又发展为视听传播。在此,作者将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统整在视听教学模式之下。

1.视觉教学

视觉教育的术语最早出现在1906年的美国,当时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名为《视觉教育》的书,主要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制作幻灯片等。而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视觉教育分会这一事件则被认为是视觉教育成熟的标志。

2.视听教学

20世纪30年代,随着录音机、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先后运用到教育之中,视觉教学的名称已经无法涵盖已有的实践,视听教学的术语开始使用。而视听教学成熟的标志则是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视觉教学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这一事件。

3.视听传播

进入50年代以后,在实践方面,教育电视、教学机器、计算机等新型媒体开始在教育中进行实验应用。同时在理论方面,传播学开始逐渐影响教育领域。1963年2月,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提出,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并给“视听传播”下了严格的定义,这一事件被认为是视听传播成熟的标志。

(二)程序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又称“机器教学”,是与视听教学几乎同时出现的很有影响力的理论和实践,由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S.L.Pressey)首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发展完善。

1924年,普莱西根据桑代克的学习律,设计了第一台自动教学机,用于对学生的测试自动化。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题为《学习的可续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为程序教学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程序教学得到了迅速发展。60年代后期,由于程序教学的机械性和不灵活性,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指责,并且因程序教材开发费用昂贵、计算机的出现等原因,程序教学开始衰退。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随后计算机被迅速应用于教育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迅速发展,具体发展里程如表1所示。

表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概况

最新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集中于以下方面: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网络教学)、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并开始进行研究的,但其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1985年,美国启动的“2061计划”中特别强调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1993年9月15日美国政府发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动议”(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for Action)提出在全美建成通达全国各地的信息高速公路,在全世界掀起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讨论热潮,推动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信息技术教育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我国政府也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相应的政策。2000年后,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决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比较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基础、目标倾向、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效果评价五个部分[10],下面从这五个方面对上述四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加以比较。

(一)理论基础

1.视听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视听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视听教育理论,美国视听教育专家戴尔(E.Dale)是视听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是对视听教学理论的系统总结。在该书中他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如图1)。

图1经验之塔

2.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而其最直接的依据则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强化学说。

3.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信息加工理论是与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的,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最直接的指导理论。罗伯特·加涅提出的人类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内部心理过程(如图2)。

图2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概念被“信息技术教育”完全取代,计算机辅助教学也逐渐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取代。由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建构主义理论也就成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11]。

(二)目标倾向

1.视听教学模式的目标倾向

视觉教学与视听教学二者的人技关系是一致的,其目标都是为了改进教学信息传递的过程,借助视听媒体将抽象信息具体化,为学生提供具体、有效的学习经验。

视听传播以传播学原理为基础,将教育教学传播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目标是通过对由教学目标、教学信息、教学媒体及教学人员等各个要素组成的教学系统进行设计,有效应用各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能力。

2.程序教学模式的目标倾向

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其目标在于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进行学习,为此必须重视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分解教材内容、即时反馈并不断地给予强化,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3.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目标倾向

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目标主要体现在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能训练。对教师来说,可将计算机当作演示工具、备课工具等;对学生来说,计算机可以是学习工具、交流工具、协作工具等。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目标倾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地锻炼。

(三)实现条件(技术环境)

任何教学模式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这些条件包括:环境、设施、媒体、教学手段、教学的时空组合、师生交往的方式等等,而如前所述,在这些条件中信息化教学模式最突出的是技术环境这个条件,所以笔者在这里重点分析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技术环境。

1.视听教学模式的技术环境

视觉教学阶段最初采用的是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视觉媒体技术,广义上应该还包括黑板+粉笔、图片与图示、模型、实物展览、投影机、视频展示台、扫描仪、投影仪+屏幕、电子白板等媒体。

由于广播、录音、有声电影等的应用,视觉教学逐渐发展为视听教学,可应用于教学的听觉媒体还包括收音机、话筒、功放、音箱、调音台、CD、MP3、录音笔等。

到了视听传播阶段,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受传播学的影响,在技术环境上教育电视进入实用阶段,与电视相关的视觉媒体还包括录像机、摄像机、VCD与DVD等。

2.程序教学模式的的技术环境

程序教学萌芽于机器教学,起初是用机器教学,后来发展到只用程序教材。

3.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技术环境

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技术环境经历了从大型计算机到小型计算机,再到微机、多媒体计算机,直至现在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技术环境一般称为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四)操作程序

1.视听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962年南加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埃伯克(Sidney C.Eboch)在其博士论文《关于视听传播领域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中提出的“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理论模型(如图3)是视听传播理论的构架,后来得到视听教学协会定义与术语委员会采用。这一模型可当作是视听教学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操作程序。

图3视听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从整体上看,该模型把教学过程视作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说明了“视听传播设计”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2.程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程序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程序如图4所示。

图4程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程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可分为直线式程序、分支式程序、衍支式程序3种。

3.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1122]]

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程序,是由教师通过计算机辅导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独立地学习所组成的互动式双边活动过程组成(如图5),大致可以分为八个环节。

图5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都是这种操作程序,但不管其操作程序有多大的差别,在如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实现与学生的交互、促进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应该是相同的。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方兴未艾,尚未有公认的一般操作程序,在此笔者列举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王琴等在其论文中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的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学科辅助型课程模式和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工具与手段的学科研究型课程模式。其中第一种模式有带疑探究—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这样两种操作程序(具体参见该论文,下同),第二种模式有群体—多媒体讲授型、自主—监控型、交互—讨论型这样三种操作程序,第三种模式只有一种操作程序[13]。

何克抗等在其教材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常用模式:接受式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模式,每种模式的操作程序各不相同,详细参见该教材[14]。

四、结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构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可定义为在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而形成的典型、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序。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技术环境,“主要矛盾”是人技关系。媒体技术(即技术环境)的变化推动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每一种理论背后所隐含的媒体与教育者和媒体与学习者的关系(即人技关系)的不同与发展,表2详细指出了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的人技关系。

表2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的人技关系

信息化教学模式按技术环境的不同可分为视听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四种教学模式。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0.

[2]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前言4.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1.

[4]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5-70.

[5]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7-60.

[6]刘贵富.大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58-61.

[7]周桃英.信息化教学模式与策略探微[J].科技资讯,2007,(19):126.

[8]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4.

[9]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

[10]余胜泉,马宁.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3,(06):3-8.

[1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2.

[12]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5-27.

[13]王琴,杜华,张舒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3,(09):15-18.

[14]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6-163.

[编辑:庄丰源]

G434

A

1671-7503(2017)11-0027-05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甘肃藏区信息化教育资源与环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YJC880131)。

猜你喜欢
程序理论信息化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月“睹”教育信息化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月“睹”教育信息化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试论我国未决羁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
英国与欧盟正式启动“离婚”程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