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 陈凯 唐健
【摘 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型人才更是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文章在分析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就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强化创新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新型创新实践平台及优化创新环境为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11-0051-03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表明创新已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而创新本质上依赖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最早涉及其概念研究的是20世纪50年代由Guidford根据因素分析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的理论。而国内最早的研究是钱冠连(1983)采用“六步教学法”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后,童洪志(2010)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张琴(2011)总结了影响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崔宏桥(2013)进一步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归纳了影响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于佳宾(2012)、鞠立伟、何永秀(2011)等人从如何构建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和体系入手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纵观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研究相对较早,理论上相对成熟。国内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相对具体和深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的研究,在培养思维、方法和环境等方面不够具体、深入,而且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在分析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就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政策建议。
1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国家通过“珠峰计划”“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质量工程”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类培养计划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1.1 创新意识淡薄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易形成一种相对有限的思维模式,而缺乏相应的发散性思维或者创新性思维,他们多数只关注于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知识的学习上,很多学生习惯于接受既定已成的概念描述,而不喜欢接纳模棱两可的追问和探索,更谈不上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造成对事物的态度缺乏灵活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欠缺抑制了许多新颖想法的产生,具体表现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差、知识结构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自我功利性强等方面。
1.2 培养方案缺乏有机整合
培养方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和依据,其全面与否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方案涵盖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及毕业论文等环节,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但由于大多数高校培养方案各环节自成体系,缺乏有机整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创新培养目标缺乏具体标准、创新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方法未与时俱进、学位论文管理不规范等。
1.3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创新是复杂的思维活動和创新技能支撑的实践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实践平台的搭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从目前来看,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大多呈现出实践管理模式过于简单、内容不够丰富的特点。很多高校缺乏创造性的实验项目,把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仅仅定位在办讲座,开展览上。此外,创新专项资金的缺乏也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专项资金的支持。而目前很少有高校设立专门的科研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项目。
1.4 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创新环境是集实施创新活动的各种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因素的集合体。它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外在约束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能力激发、创新个性提升的水平。良好的教育环境、人文环境及丰富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但从目前高校的管理现状看,这些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有待健全、人文关怀缺失、师生关系僵化,校园文化单一、社会支持度不够等方面。
2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2.1 强化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观念作为教育改革的先导,直接决定了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创新教育理念意味着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侧重于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素质教育观念,这就要求高校在注重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的,以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实际,制定适合各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我们认为,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应从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3个方面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基于以上目标,在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充分研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先进教育理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全面强化。
2.2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可邀请企业的相关领导、主管及业务骨干协助学校明确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相关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实践性教学体系,确保学校相关专业“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与人才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同时,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明确规定创新学分限制、创新课程设置等。
2.3 搭建新型创新实践平台
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实行理论导师和实务导师双向负责制。理论导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实务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面向本科生设计专门的创造性项目,同时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既可作为学生获取创新学分的考核依据,也可作为衡量指导教师工作量的参考。此外,高校可设立专项创新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也可作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突出的教师进行獎励的来源。
2.4 优化创新环境
高校在加大师资力量的同时,要努力营造一种适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物质环境,适当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在办公场所上,给每位教师都安排上固定的工作场所,并且配上合适的设施,以便于老师和学生的及时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校可以增加一定的学生活动室,方便学生适时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学校要保证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需要进行的几项专业的实验可以顺利进行,并且增加每位学生可以进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除此之外,学校也要加大对其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如微机室、图书馆、科技室等,同时延长这些场所的开放时间。在对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的资金来源上,高校可以设立创新活动专项基金并且专款专用,为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也可以建立与社会中企业的合作关系,吸引一些社会投资,以更好地建设学校的硬件设施。
参 考 文 献
[1]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张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9-103.
[3]崔宏桥,刘文超,王竑.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63.
[4]于佳宾,王宇航,张雪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156-159.
[5]鞠立伟,何永秀.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
[责任编辑:钟声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