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外阅读入手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017-07-04 17:52陈树梅
师道·教研 2017年6期
关键词:读后感读物语言文字

陈树梅

激励学生大量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丰富知识,积累语言,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动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想要学生喜欢上读书,首先要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若一个老师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与学生侃侃而谈,这样的风度,这样的魅力,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从而激起学生潜在的阅读欲望:我也要像老师那样多看书,多积累,丰富知识,成为像老师一样博学多才的人。另外,小学生一般都有崇拜名人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讲述他们通过大量阅读而学贯古今、博学多才的事例。如韩愈的“口不绝吟”;杜铺的“破万卷”;白居易的“苦节读书”等,都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读书对于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喜欢上阅读。

二、推荐读物,让学生知道“读什么”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书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冰心在《忆读书》里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九个字给我们莫大的启示,让我们明白有所选择的读书的重要性。尤其对小学生,他们的心灵像一张白纸,打底色很重要,如果打上黑暗的底色,以后就很难作美好的画了。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而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他们阅读。作为老师,要准确把握选择尺度,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我给学生推荐读物的原则是:多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看的书里没有性和暴力上的污染,所读的书籍要能给学生一定的心灵启示,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学习《北京的春天》时,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老舍的故事和他所著的书籍进行阅读;教学《少年闰土》一课后,学生对少年闰土的形象十分感兴趣,这时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授予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读”

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給学生阅读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教学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就是要使学生懂得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上学习到的方法去指导课外阅读实践,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比如我教给学生的“三步精读法”。元朝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就是“三步精读法”,是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也就是第一步抓住重点字词,逐字逐词地理解分析;第二步抓住重点句子、段落,集中精力,细细揣摩;第三步由表及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三步精读法”更适应于需要深入阅读理解的文章和诗歌、散文。因为诗歌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而且富含深邃的哲理;而散文大多辞藻生动、意趣优美,这两类体裁的文章就必须精细读之,才能领会文章的精妙。

四、从读到写,让学生收获阅读成效

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自然会酿出蜜来。学生每看完一部书或一篇文章以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感想,老师应该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将感想写下来,这是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最好方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开始写读后感的时候,要求可以低些,只要求写出书的大概内容,自己读完后的感想,慢慢地,再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

要让学生把读后感坚持写下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读后感的形式更不能过于单一、机械重复,而是要求老师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多种训练形式,交替使用。比如可以推出一系列训练方案,根据情况不同分别采用,让读后感变得生动起来:1. 想象你是这本书的作者,对作品进行拓展、扩写。2. 想象你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根据“你”的经历和感受续写一个故事。3. 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给他提提你的建议。4. 根据该书表现的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写感受。5. 回顾整本书的内容,给出你对这本书的评价,结合实例谈感悟。6. 创作一首诗或一个故事来表现书中人物、冲突或主题。7. 根据书中某一情节,画一张画,并作出相应的详细解释。8. 写出你在读书过程中的感受。将学生的读后感收集起来,集结成册,装订成《齐来分享》小册子,在班级乃至全校传阅,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得以交流,学生从中得到学习,增强了荣誉感,更激发了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这样通过读写结合,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更好地实现阅读的目的和预期的成效。

责任编辑龙建刚

猜你喜欢
读后感读物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