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2017-07-04 15:09谢文祥
甘肃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数学教学生活化

谢文祥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情境;

数学问题;思维训练

【中圖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9—0102—01

所谓的数学生活化,就是从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中捕捉适宜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尽可能把生活中的数学上升为理论,再用理论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使得数学教学生活化呢?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同时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感觉到身边的数学,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和发现数学的热情。

例如,教学“我们一起去游园”一课时,笔者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明天我们将组织全班学生到公园去游玩,你们想一想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如门票、租车等问题。随机教师出示租车图片,让学生找出有关信息:全班48人,大车160元,可乘座18人;小车每辆120元,可乘座12人,问怎样租车最便宜。学生随机展开讨论,列举了好几种租车的方案,笔者引导学生从中找出符合题意的最佳方案。这样的设计,学生从具体的生活背景材料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富的实际生活内容,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使其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提出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显著特点,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了“倍数和因数”一课时,教师提出:“51这个数字都代表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答出了如51是(整数、自然数、单数、奇数、质数、能被3整除)等答案。实践证明,只有提出问题,让学生明了产生问题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思考。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并及时进行表扬。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85-98=185-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妈妈带了18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8元的补品,准备给奶奶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8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2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同时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