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清
说好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呢?
王淑清
林永光 摄
一
大年三十夜或是初一凌晨,八旬老娘饿死在自家门口。
这事绝对不是我杜撰出来的,而是几年前和孩子一起看的一期“道德与观察”节目。
话说这老人有3男2女,家住农村。按农村的风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般很少有女儿赡养父母的,所以这义务就落到了三个儿子身上。
本来有三个儿子,赡养一个老人,也不是太重的负担,问题就出现在“自私”一词上。说好的按月轮流赡养老人,老大一个月,老二一个月,老三也是。
但问题就恰恰出在每月月底的那么一天:月份有大有小,可他们的儿子、媳妇就计较这“月大”的那么一天,觉得自己吃亏了,硬生生地不让老人在自己家吃饭、睡觉。
比如,这月轮到老大家,到三十这天,老大就会对娘说:“娘,三弟家你不是才住了29天吗?今天都三十了,怎么你还在我们家住呢?”
娘不敢搭腔,只好拿起自己的小包裹,踉踉跄跄地来到老二家。
可是老二家的也不高兴了:“娘,这不是还没到初一吗,这月还没过完呢,您咋就到我们家了呢?”
这时候的娘,总是左右为难,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被老大赶了出来,老二又不接受自己,老三家是万万回不去的,这可如何是好?面对如此斤斤计较的孩子、媳妇们,老人只能老泪纵横。
又是一个月的三十,还是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本该是万家团圆的大喜之日,可耄耋之年的老人居然无处可去。
深夜、饥饿、心酸,最可怕的还有刺骨的寒风,无遮无拦的老人一再裹紧自己的破棉袄,但依然无法抵御如锥子般刺入身体的透心凉。老人哆哆嗦嗦地倚靠在老大家门口的草垛边,想以此取暖。但柔软的稻草终究无法抵挡这铺天盖地的寒冷。老人,再也没有醒来;老人,再也听不见孩子们家中震天响的春节鞭炮声了……
二
娘一个人把你们七个拉扯大,你们七个人却养活不了一个娘。
这是我今天早上刚刚看到的一句话,可我接下来讲的故事比这还要令人心酸。
一位老人,先后养育了14个孩子,因为当时的生活条件差,最终只有7个男孩和2个女儿长大成人。9个儿女,绝对可以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老人几次生病,都是和她一起生活的老幺送医、照顾。
83岁的老人,经过几次的反复生病,最后还是瘫痪了,这下老人的苦日子来了,居然没有一个儿子愿意照顾她,貌似个个理由都很充分。
“这么些年来,都是我在照顾母亲,现在她瘫痪了,该由你们伺候了吧?”“不行,我们在外打工没有时间,要是我在家照顾老人,那我们吃什么,喝什么?”“既然以前都是你在照顾,那你就继续照顾吧,你更熟悉老人的脾性。”……
几次争吵,甚至几次隆重地召开家庭会议,貌似“流程严密”,规格也很“高大上”,最后还是没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瘫痪在床的老人到底由谁来照顾?毕竟孩子那么多,总有心地善良的孩子,他们狠不下心来不照顾老人。
于是,他们就开始了最奇葩的,也是他们认为“最合理”的轮流:老三一个月,老幺一个月,周而复始。至于其他的孩子,天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不到半年老人走了,八十多岁也算是高寿之人了。但奇葩的事情还在继续,几个孩子之间居然吵起来,甚至打起来了,为的是如何操办老人丧事的问题。
既然那么“孝顺”,早干嘛去了?老人瘫痪不到半年,七个儿子怎么轮也轮不到一个月啊!母亲怀胎十月,而你却连照顾母亲一个月都做不到,你还有什么资格在老人未寒的尸骨面前滴眼泪、表功劳?
三
不止一次,在殡仪馆看到这些字:“生前尽孝方为孝,死后铺张徒枉然”。看一次我就心疼一次。
在中国,有太多这样的“孝子”,生前少有问津,尤其是有病的老人,能躲多远就躲多远。等到老人走了,却大张旗鼓地操办丧事,仿佛这样就可以昭示全天下的人:他就是“孝子贤孙”,他为父母付出了很多。
其实在中国,太多的爱,尤其是亲情之爱都是“往下流”的:我们可以为孩子付出毕生的、满腔的激情与热血,而对父母的爱却是如此寥寥,哪怕是病床前的一顿热饭,一碗热汤。
毕淑敏曾经说过:“父母想念子女就像流水一样,只要河里有水,就一直在流;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就动一下,风不吹,就不动。”
干涸的河床总是少见的,只要是河,就会有水;而风吹过树叶,一天当中能有几回?能被吹动的树叶,又能有几片呢?
我只是一个平凡人,说不出大道理。但我知道,正是因为中国“往上流”的爱的太少,所以我们的下一代才会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没有“孝亲敬长”的意识。
所以,在被宠坏的“小皇帝们”的世界里,只有一个“小小”的,但却无比膨胀的“自我”;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弑母案,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
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些在温室里长大的“祖国的花朵们”,接受了太多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忘
记了这世上有一种行为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