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叟尽余热 乐享暮年福

2017-07-04 02:38林萍姗
就业与保障 2017年9期
关键词:寿山寿山石古代汉语

林萍姗

白叟尽余热 乐享暮年福

林萍姗

本刊今年第一二期合刊刊载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的文章。3月14日,笔者携杂志登门拜访冯老时,他仍在雕刻寿山石。冯老说,这是一种职业习惯,91岁的他仍旧放不下刻刀,每天动一动,心里才会踏实。近些年,冯老还在带学生,传授技艺,为石雕行业的后生指点迷津。下面,记者带你去见识两位已过退休年龄的老人,看看他们是如何愉快地发挥余热的?

徐老师:古代汉语学科返聘教师

一堂古代汉语课,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组织下,从头到尾充满了欢声笑语。老人一手捧着课本,一手抓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平仄简表”。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老人一边念着,一边观察学生的表情,他知道,有些学生在此处犯糊涂了。他笑而不语,在黑板上写起了李商隐与苏轼的诗,接着将它们标上了平仄,而后开始细讲其中的奥妙。

他以实例解说,讲至生动之处,自己也跟着学生一起“呵呵”地笑出了声。与表情同步的是他的右手,时而挥起,时而画圆,仿佛全身细胞都活跃了起来,学生们听得有滋有味。这是徐老师,福州某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师,如今已年近古稀。

过去,徐老师在另一所高校传授古代汉语学科,退休以后,如今的这所高校将他返聘。虽说徐老师已经上了年纪,但是他的身体仍旧十分硬朗,讲课时中气十足,思维清晰、幽默风趣,学生们都非常尊重、喜欢他,私底下称他为“最可爱的人。”

徐老师的老年生活能在钟爱的事业中再展风采,不但自己老有所乐,而且为学生留下了精彩而难忘的一堂堂古代汉语课的回忆,实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典案例。工作仍在继续,徐老师的生活多了许多期盼,个人价值也得到了新的提升。

徐老师在授课

方宗珪:寿山石文化领域权威专家

方宗珪先生一生致力于寿山石理论研究,出版专著十余部,撰写学术文章百万余字,在业界享誉盛名。

年轻时,方宗珪在福州工艺石雕厂工作,多次赴寿山“取经”,以客观的角度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撰写成文;中年时,他在相关领域开拓创新,培养后学、褒奖贤士,促使工艺美术行业人才辈出;花甲之年,他继续进行一系列学术考察,其敬业的精神让众人钦佩。2006年,64岁的方宗珪被聘为《寿山石》杂志社的学术总监,成为社里最受尊敬的长者。每个工作日,他和小辈们一样朝九晚五地坐班,为杂志把关,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十年。

这十年里,每次社里有探访寿山的活动,方老都会参加。他对寿山的了解远超于大多数人,他能为初访者讲解许多不为人知的寿山石的历史与故事。

带领同仁、学生一道探访田黄溪、走遍“外三山”,是他被聘为学术总监以后首先做的两件大事。田黄石是“石中之王”,它产自田黄溪,博学的方老带大伙儿徒步走过盛产田黄石的八公里地,从坑头发源地一直到结门潭,一路走一路介绍田黄溪的种种,他认真的态度让同行者肃然起敬。“外三山”之行,方老同样成为了众人的榜样。九峰山、芙蓉山、寿山,都有十分深厚的人文历史,方老将自己所知之事一一道来,后辈们在跟随方老考察的同时,增长了许多见识。

古稀之年,方老带着同事、学生再赴峨眉、寿山两大矿区实地考察,一路上将芙蓉石、峨眉石、溪蛋石的生成经过以及各自的区别说得详尽,考察之行很有意义。2014年,广应寺遗址疑似寺坪石出土,为了一探究竟,方老同编辑们前往现场考察实况,他对事实的理解为后来相关文章的撰写提供了有利的依据。第二年,73岁的方老又继续配合杂志社的工作,往寿山考察……

一位老者的十年,何其珍贵,将生命付诸于热爱的寿山石文化研究,用渊博的学识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是一种生命的升华。年轻的学者纵使学富五车,他所能理解的文化与传承总是有限的,“老当益壮”一词在文化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他们不仅看得更深、更远,而且影响力更大、更广,满满的学问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惠及更多的人,则是社会的损失、求知者的遗憾。

今年,方宗珪75岁了,他仍旧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也没有中断过学术考察,知识于他没有止境。他享受当下的忙碌,这是最适合他的快乐的老年生活。

方老在讲解寿山石

“再就业”因人而异顾全“小家”更为“大家”

有人会提出质疑:除了那些很有文化的老人退休后仍然有社会价值,大多数的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还想劳作,他们能做些什么?

也有人对此进行了反驳: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在方方面面,或许他们没办法直接融入社会,但只要他们经营好自己,不成为社会的负担,就是一种贡献。

记者就这种社会现象采访了方宗珪先生,虽然方老本身就代表了一类老年群体,但他从客观的角度看社会的大背景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退休后“再就业”,甚至事业还能风生水起的人一定会有,但是不多,大多数老人退休后身体不如从前,受疾病的困扰,且脱离了岗位,过去的一切与之再无关联,他们没有办法如少数的精英那样继续施展才华。尽管如此,这些老人也应对生活充满信心。

对于部分老人退休后“再就业”的行为,方老表示支持:“现在是商品经济社会,一个人出来没有白拿人家钱的,有本事的老人再回到社会,要想收入就必须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至于做什么工作就看各人的选择了。有的人原先从事一种工作,退休后做了另一种工作,这时候改行可能是又一番事业的开始,稳固了社会的安定。个人收入增加了,只要是正道的,社会都会获取效益。”

方老也指出:大众看待老年人的贡献的角度不应局限于“再就业”,能否“再就业”因人而异,擅长的领域、身体的状况以及个人的意愿都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的老人为社会献力的方式可以不同:有条件的老人完全可以“再就业”,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既能让精神富足,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没有条件的老人将重点放于家庭,为子女做些小事,例如,带好孙子就省去了请保姆的花销,让子女们安心工作,也是一种贡献;还有一些老人在家里自得其乐,写写书法,陶醉身心,享受天伦之乐同样是对家庭的贡献。每个老人都有生活的目标,找到适合的位置,只要力所能及,多多少少都在给予社会力量。

“人总有衰退、生病的一天,哪怕是生病了也能为小家庭做一些事。老人只有持以这样的观念,才能将日子过得充实,对人生抱以希望,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方老坚信,有了“小家”的和谐,才会有“大家”的安定。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当下,老年人应主动为家庭、为社会做出贡献。

方老的说法,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老年群体中的精英充实而快乐地忙事业,另一类老人没有理由享受不到奉献的欢愉。每一个平凡的老人晚年生活都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以“小家”的“和”,传“大家”之福。

退休后坚守岗位的依姆

链接:关于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不一样的说辞。

“我觉得老年人‘再就业’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他们通过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应的工作岗位,既丰富了老年生活,也促进了身心健康。”

“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老年人就业保障政策,为老年人就业铺一条‘路’。从当下的局势看,老年人就业太难了。”

“老年人‘再就业’虽然成全了老人的精神需求,但是如何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老人们愿意继续劳作,用人单位就一定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吗?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的岗位未必都能为他们带来愉悦的工作体验,在一些体力方面的工作中,老人的灵活度远不及青壮年的劳动者,若是不幸遇到不懂尊老爱老的同事,老人也可能被歧视。况且,万一在劳动过程出现了纠纷,老人的权益多得不到保障。既然如此,老人们又何必再折腾呢?”

“我认识的许多老年人都有各自的绝活,社会应该给他们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如今不少单位都拒绝聘用老年人,这种拿年龄限制工作的行为实在是浪费人才!我为这些老人感到惋惜,他们只能待在家无奈地度过晚年。”

“现在许多农村的老人来到城市打工,都只能在服务行业或者建筑工地找到工作,虽说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看着他们满脸的皱纹,不禁让我想到:这些老人的子女怎么舍得让自家的父母这样辛酸?几年前,我和一个建筑工地的老年打工者聊过几句,得知那时他已67岁,长年在建筑工地做着体力活,颈椎问题很大,腰背僵硬,身体不舒服都不敢同子女说。我对这种老人一直都有一种敬意,他们不把自己当老人,只把自己视作一名劳动者,能干的活一定不会推脱。我们不应该在背后对他们指指点点,他们的选择我们当尊重,并向他们致以敬意。”

“我知道太多关于老年人‘再就业’,而后吃了亏,后悔不已的例子了。我觉得,在这方面的制度尚未健全的当下,老年人不太适合重返工作岗位。”

“有些老人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积攒了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他们如今依然能创造很大的社会价值。只要我们善于开发他们身上的资源,就能获得许多不一样的东西。他们的眼光更为独到,能给年轻人很多的启迪。”

“老年人若是想要在退休以后再尝试工作,不妨以三年为一个周期:退休后的前三年在某个岗位上继续工作,在此期间若是想要放弃随时都可以终止,若坚持下来了,三年后好好评估这个周期的付出是否值得,以此为依据来考虑下一个周期是否继续这份工作。毕竟,老年人的时间十分宝贵,需要用在合适的地方。”

总的来看,退休后“再就业”的老人多是出于三种原因:一是减轻儿女的经济负担;二是不想过枯燥的老年生活;三是认为自己仍有社会价值,完全有能力继续工作。这三种原因的根源完全不同,分别是经济、个人与社会层面的考虑。

无论如何,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老人们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未必会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相反,若是他们能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基础上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抑或顾全家庭,这样的一个群体,就是一个有活力的群体。

何为暮年的幸福?我相信每个老人心中都有专属的答案……

猜你喜欢
寿山寿山石古代汉语
始祖坟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浅述刘寿山验方接骨紫金丹辅助治疗骨质疏松合并Colles骨折经验
寿山石的自动化拖拽抛光研究*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