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健芬
摘 要:体态语在语言交际中起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代替部分言语传情达意、调节气氛,起着强化、指代、补充、调节、弱化或者否定等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更有其独特的作用,正确地使用体态语能帮助教师强化话语表达,补充教学信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塑造教师形象,增进师生感情。因此,体态语对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体态语
一、面部表情恰到好处
面部表情是指能反映内心变化、状态的面部动作,主要由眼、眉、嘴的活动变化来呈现人的情绪、注意力、态度及其变化。如,“皱眉”表示思考、疑惑等;“瞪眼”表示吃惊、不相信等;“嘴角向上弯”表示高兴。表情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能帮助理解语言的信息。
面部表情要自然、得体、和谐、亲切、不做作、不挤眉弄眼,适当使用微笑,使课堂气氛轻松自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这时候应该带着亲切的笑容、鼓励的眼神,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主动学习。在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环视教室的学生;教学进行时,给予学生亲切、友好的眼神。尽量避免使用消极眼语如瞪视、斜视、漠视、呆视等。根据教学实际情形来适当使用眼神,有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眉势语来配合教学环节。在提问环节,被提问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皱眉表示疑惑,体现与学生一起思考的状态。学生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眉心舒展,与学生一起体验共享,拉进师生关系。但不适合用扬眉挤眼让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减少,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身体动作协调自然
身体动作在语言交际中不仅可以表明说者态度,交流思想感情,还可以传递交际信息。从传达信息角度看,身体动作包括图解性动作和调节性动作。前者是指解释、说明口头表达的动作。比如,说者在蛋糕店指着蛋糕说“我要这个蛋糕”,边说边用手指这个动作就是图解性动作。后者是非口头的暗示,它常常调控着另一个人的谈话方式和内容。比如,听者边听、边点头表示自己的赞同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点头这个动作就是调节性动作。可以从手势语和身体姿势两个方面分析身体动作。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准确地运用适度的手势可以调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手势的直观性和象征性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教师的手势可以与语气相配合,提高表达效果。但是,运用手势时应该注意与意义的联系稳定性,即同一个内容用同一种手势来表达,不可随意更改。这样可以让学生牢牢地记住这种手势表达的意思,使他们一见就明白,一看就清楚。不要今天用这种手势,明天用那种手势,使得学生“不知所云”,反而会事倍功半。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鼓掌来激励同学的积极性;也可以用手掌向上斜,做出“请看”的指示动作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臂腕语包括带有傲慢、冷漠、强硬的态度的双手抱臂,代表威严、老成的背手等。在课堂上不应该经常使用如背手、抱臂等消极的体态语,会拉开师生之间的关系。手指语,例如最普通的“一、二、三、四”等数字的手势,还有表示称赞时竖起的大拇指。手指指向自己代表我,指向对方代表你,指着物品代表它。在教学课堂上可以吸引学生往手指方向注意,以更好地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如教师指着卡片上的單词,让学生朗读。本文集中讲的是教学过程中触摸时指教师的自我触摸。
三、体位变化远近适中
体位变化是交际双方在交流对话过程中彼此距离上的变化。交际双方之间的亲疏关系和心理亲近上的变化可以由体位的变化造成交际距离的变化反映出来。一般来讲,身体空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界限,分别是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阿伦·皮斯认为西方国家细分为四个不同的地盘距离:亲密地盘(15至45厘米)、个人地盘(46厘米至1.22米)、社会地盘(1.22至3.6米)、公共地盘(3.6米以上)。
教学中,教师可以主动地运用与学生的体位变化配合教学,加强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根据教学环节变化改变与学生的体位变化。在课堂上,为了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威信,可以适时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在课堂活动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并保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可以缩短彼此的距离;在课下,教师就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强彼此的沟通与交流,增加彼此的感情,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澳)阿伦·皮斯.身体语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01.
[2]耿二岭.体态语概述[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08.
[3]刘艳春.语言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6.
[4]周国光.体态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