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臣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也有助于锻炼、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增强其团队精神,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而怎样提升其教学有效性也是教师需关注、考虑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为学生呈现更新颖、丰富的数学知识外,还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拓展,以此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以及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应给予足够重视。
一、科学划分合作小组
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在合作交流中积累一定知识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主要目的,但是若放手让学生自行组成各小组,通常都难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难以获得丰富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认知需求以及教育培养目标,将学生科学划分成几个小组,在此过程中,除了要考虑人员、性别及成绩方面,还要对学生性格、交际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给予综合考虑,保障小组成员间的互补性。比如,可以结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接受水平,以及个性特点,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来进行小组划分。这样不仅可以使每位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在合作学习中有所体现,保持小组内部、各小组之间的平衡,也有助于促进各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二、增加师生课堂互动
合作學习活动应该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是因为个人思考不能充分保障准确、全面性,对此,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学习习惯,应对学习内容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规范。首先,在合作学习中,要求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总结出小组意见。同时,教师还要适当融入其中,对讨论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与及时指导,为学生指引更准确的学习探究方向;其次,在学生小组发言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积极挑战的良好意识,真正在相互尊重的合作学习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以此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在讲解“米的认识”的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的相关内容,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那么相对较长的物体应该怎么测量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放手,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在操作中体验1米等于100厘米,以此来加深对1米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讲,教师应积极鼓励其参与其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其认识到即使是说错了也没事,从而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以此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
三、准确把握合作时机
首先,是在学习重难点内容时。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和无法排除的思维障碍,此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将其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攻克学习难点,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发展其团队协作探究能力。
其次,是在进行问题探究时。教师在提出一些需要讨论研究的问题之后,应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将其团队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轻松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能被3整除的数”时,教师就可以选择“345”这样一个数,引导学生思考其能否被3整除,然后再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教师马上就可以判断出是否能被3整除。此时学生一定会产生疑惑,教师就可以把握这一时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能被3整除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再者,是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开放性”问题,且学生在思考探究中经常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此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将自己的独特想法与其他成员共享交流,以此来不断拓展学习、解题思路,增强教学有效性。
四、科学进行教学评价
在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后,还应及时开展科学评价与总结。首先,应指导学生以小组汇报总结的形式来对本节所学知识产生统一认识,在此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一些学困生,让其能够获得一定的发言展示机会,增强其学习兴趣与信心;其次,应评价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与结果,着重从团队合作意识、默契配合程度与认真方面给予综合评价,并适当给予相应奖励。
综上所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对挖掘学生学习潜能,锻炼、提升其综合学习与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信心。因此,为了更高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应做出更深层次的探究,创新出更科学灵活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周学军.浅析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