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芳英
摘 要:发现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发挥。从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知识的原理;学生在分类比较中,发现概念的意义和特征;学生在分类比较中,发现概念的意义和特征;学生在开放性的练习中,拓展了发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解决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时,提高了发现学习的能力五个方面来阐述发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发现法;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一、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知识的原理
我在教学什么样的六个面才能拼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时,改变了以往给出大量的六个面的平面图形,而是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看看哪些能折成长方体、正方体或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演示什么样的六个面才能拼成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学模式。我先请学生准备一定量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然后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最后请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什么样的六个面的平面图形才能折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4个面一排的平面图形才可拼成长方体或正方体,而5个面一排的不行,6个面一排的更不行。4个面一排的平面图形也不是都能拼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对另外2个面也是有要求的。经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懂得了知识,而且记忆也非常深刻,在这单元测验中,这么灵活的题居然只有两名学生做错了。如此可见,利用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能为学生构建一个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探索知识。
二、学生在分类比较中,发现概念的意义和特征
概念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有些教师直接把概念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抄一抄、背一背,这样的结果只能让学生知道这个概念,但不会理解概念,更談不上应用概念灵活解决问题。
三、学生在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时,发现新的规律
发现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若要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就应该仔细研究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学生在开放性的练习中,拓展了发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探究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在提高练习中有的教师经常出这样的题:■的分子增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增加( )。这种题的答案是唯一的,不能做到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于是我将此类题稍加变化,为■=■,( )不能填0。这道题就很开放了,学生可以填■=■,也可以填■=■,还可以填■=■……我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答案,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出:5所加的数是5的几倍,2所加的数就是2的几倍。我随手在黑板上写下■=■,学生很快填出40。我请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验证,分母5+100=105,5×21=10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2也得乘21,2×21=42,42-2=40。学生又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验证,证实刚才的结论是正确的,开放的练习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空间和时间。
五、学生在解决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时,提高了发现学习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在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时,我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上周日老师去菜市场买菜,发现一个大土豆,老师很想知道这个土豆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可这个土豆的形体太不规则了,我无法进行测量、计算,你们有办法帮我解决吗?我们班的“智慧星”想出办法了:老师,将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放好水,水要能没过土豆,然后把土豆放在水中,水上升的体积不就是土豆的体积吗?我惊喜地问他:你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呀?他胸有成竹地说:乌鸦喝水就是这个道理呀!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圆柱形的玻璃容器,两名学生利用测量工具,量出了相关数据,学生很快就告诉我这个土豆的体积大约是314立方厘米。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的规则容器中,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有一名学生摸着头说:“老师,那容物物体比较轻,它浮在水面上怎么办啊?”“智慧星”又站起来说:“你可以在比较轻的物体上坠个规则的石块,先求出石块和物体的总体积,再减去石块的体积就可以了。”
心理学家和教学实践表明,发现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充分发挥发现学习的魅力,促使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张建伟.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2]彭信,韩立红,李树毅.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发现学习[J].教育探索,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