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在语文课上真正地展现

2017-07-03 22:34张龙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闰土篇文章鲁迅

张龙

关于“长文”的概念,中学教师的研究比较充分,长、深、难这三点可说是语文教学中“长文”的基本特点。余映潮老师在诠释“长文短教”概念的含义时讲了两点:一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完篇幅較长的课文;二是选取较少的内容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余老师的这一诠释也成为了语文教学领域通常的理解,达成了教师对于“长文”的共识。

对于“长文”,我认为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界定,即“长度”和“难度”。长度是指客观的长;难度是指相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是有难度的,如文章写作背景与学习者的距离、文章中生词量的多寡、文章的逻辑、思维抽象度等。因此,本研究所指的“长文”是从客观的长度和学生学习的视角来界定的。

所谓“短教”,并不是简单地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由原来的两课时压缩为一课时,更不是不教,而是借助短教聚焦重点,在该着力的地方着力,使课堂更有深度,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地利用好教材,挖掘文本的重点,深入浅出,更好地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效率。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选取文章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来教,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如《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文章的背景特别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对比和联想的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时代背景,感受闰土的心路历程。

在对比中深入思考

对比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读完《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后,我们不难发现,少年闰土和鲁迅之间有着强烈的对比。读了《故乡》,我们又会发现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之间依旧有着强烈的对比。因此,如果这节课带着学生走进对比的世界去感受闰土,那将是个完整的闰土形象,带给学生的冲击力也会相当强烈。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月下刺猹的美丽景色——“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美好的、动静相宜、人景相衬的和谐画面。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美,更感受到了自由与祥和。相比之下,鲁迅所生活的圈子是狭窄的、枯燥无味的、压抑的。在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内心的一份向往,那就是自由。而这幅月下刺猹图也正是鲁迅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对比就让学生突破了重难点,实现了长文深学。

在联想中深刻体验

联想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读书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善用联想。当读不懂的时候就要发挥联想的功能,把自己置身其中,才能够有所得。

《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最后一段话这样写道“……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二次联想:结合少年闰土的形象,感知中年闰土是什么样子?当二十年过去了,鲁迅再次见到闰土,是什么样呢?鲁迅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学生这样写道:

20年过去了,鲁迅和闰土再次重逢,只见闰土头戴一顶和小时候一模一样的毡帽,大大的眼睛闪烁着激动的泪光,鲁迅和闰土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互相倾诉着30年来的经历。两人童心萌发,还如小时候一般手拉着手,去海边捡贝壳,踏着月光看西瓜,潮汛来时看跳鱼儿......晚上,鲁迅和闰土坐在西瓜地旁,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两人一起憧憬着未来。

20年后我再见到闰土时,他黑黑的皮肤,脸上有了一些皱纹,鬓角已有了白发,腮边长出了胡子,多了许多男子气概。我飞奔过去,大喊道:“闰土我们终于又见面了!”我们滔滔不绝地说起了分别以后的事,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20年后的闰土到底什么样呢?在《故乡》中有这样的描写: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

读完之后,学生立刻就陷入了深思。为什么20年过去了,闰土没有了原来的灵气,多了些木讷?没有了原来的力量,多了些颓废?没有了原来的机智,多了些胆怯?是什么使闰土变成了这样?

讲解“长文”,需要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这节课的对比与联想思维为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读书打开了一扇窗。在对比与联想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的写法,更深刻地感知到了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是有其深刻意蕴的。在今后的阅读中,也给学生以启迪。

栏目编辑 _ 王雪莉 付江泓 于萍 汪倩 李刚刚

猜你喜欢
闰土篇文章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故乡》的呐喊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