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物类电视节目如何坚持正确导向

2017-07-03 06:48胡明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法制观念媒体文化传承

【摘 要】随着国内收藏热的兴起,电视荧屏上的文物类节目也越来越多,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做到提高收视率与坚持正确导向之间的平衡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坚持文化传承、坚持人民群众导向、坚持法制观念和坚持科学管理四个方面,探讨了文物类节目如何坚持正确导向。

【关键词】电视节目 导向 法制观念 媒体 文化传承 文物

一、文物类节目与《赛宝会》

最早的电视文物类节目应该是1979年英国BBC制作的《古董巡回秀》,该节目一播出便迅速被广大电视观众所接受,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随后节目版权也被卖到了许多其他国家。而国内最早的文物鉴定类节目一般公认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鉴宝》节目。《鉴宝》最早是作为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2002年元旦期间的特别节目播出的,一经播出便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后经摸索改版,于2003年10月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栏目。《鉴宝》的成功,使得各电视台竞相效仿,最多的时候国内共有70多档文物类节目,而后经过一轮洗牌,现在还剩下20多档,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央电视台《寻宝》、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河南卫视《华豫之门》、陕西卫视《华夏夺宝》、天津都市报道《艺品藏拍》、山西公共频道《天下寻宝》和安徽综艺频道《赛宝会》等。

《赛宝会》前身为安徽综艺频道《周末赛宝会》,为安徽第一档鉴宝类栏目。作为一个文物大省,这一平台的建立,迅速受到安徽藏友的推崇并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肯定。《赛宝会》以为民间收藏者鉴宝的形式,传播收藏知识,提高大众的鉴赏水平。在主持人营造的轻松活跃的节目气氛中,无论是平民百姓的收藏故事还是光彩四射的奇珍异宝,都是收视的有力保障。《赛宝会》突出权威与公正,栏目拥有国家最高鉴定机构——全国鉴定委员会88个成员中的四位作为固定专家团,在目前国内鉴宝节目中,整体专家级别可谓前所未有。

《赛宝会》的演播室里有三个区域。一个是主持人、观众同持宝人的互动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持宝人阐述藏品来历、对藏品的认识及个人收藏故事。一个是猜宝人互动区域。这一区域内,栏目邀请五位来自各行业的猜宝人,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角度对藏品进行真伪辨别。因为他们并非真正的收藏爱好者,他们的观点往往代表了广泛观众的见解。他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猜宝环节也有效地增添了栏目的娱乐性和可视性。通过层层递进的现场关系,巧妙地实现了收藏知识的普及。第三个区域为专家团鉴定区域。专家团将对藏品进行最终诠释,并解答持宝人和猜宝人的疑问。这三个区域之间以通道和圆分割。其中互动区域明亮热烈,鉴定区域静谧庄严,营造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场气氛,丰富了表现层次。

二、文物类节目如何坚持正确导向

随着文物类节目的大量涌现,收藏界对此类节目的评价却越来越呈两极化趋势:一方面是普通大众包括普通收藏爱好者,他们的评价普遍较好,一方面则是专家行家的一片质疑。这背后所体现的便是此类节目教育性和娱乐性之间的矛盾,也是导向问题上的忽视和迷失。而制作文物类节目时如何坚持正确导向,应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一)坚持文化传承

文物类节目首先是文化类节目,它依托于文物而存在,而文物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做好文物类节目,必须要坚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做一档文物类节目时,不能将其与其他娱乐类综艺类节目相提并论,不能一味地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效果,要明确自身定位,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坚守责任与使命,要把文物类节目当成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块主阵地,把节目办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高水准教育与宣传平台。

安徽省地域宽广,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历史悠久,从人类起源至近现代,孕育了各个时期的不同文明,可以说自古以来文明昌盛。整个安徽地区,各个历史时代的文物均較为丰富,仅省内各大博物馆馆藏的可移动文物就达55万件之多,位于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而《赛宝会》自创办以来,就一直坚持立足本土文化、凸显地域特色,打造具有独特印记的“地方名片”。

事实上,《赛宝会》也很好地将安徽的地域文化融入到了节目情境中,节目中先后出现了大量的蚌埠地区新石器文化文物、寿县地区两晋时期文物以及黄山地区古徽州文化文物等等,繁昌窑、界首陶、灵璧石等名词更是在节目中频频出现。通过这些藏品的解读,节目既形象又有趣地介绍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也将这些藏品中所体现的社会变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通过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寓教于乐,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同时,栏目组还将节目中曾出现的重要藏品以结集的形式出版成书,公开发行。这又突破了电视媒介这一单一的传播方式,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坚持人民群众为导向

正所谓“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逐渐进入了一个物质丰盈的消费型社会。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开始进行投资,在众多的投资渠道中,艺术品收藏能够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而且艺术品以其特有的稀缺性和文化性,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据收藏界人士统计,目前我们国家的这一收藏爱好群体可达5000万人。但在这一群体中,仍有着大量的收藏爱好者并不具备足够的文物知识和过硬的鉴定能力,在文物市场上经常“打眼”。而文物类节目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量出现的,满足了受众对于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知识需求,将原本属于小众化、精英化的文物收藏和鉴定知识以大众化的媒介手段推向了大众视野。

所以,文物类节目必须要坚持人民群众为导向,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念。一件文物承载着时代的历史信息,通常有着独特的政治用途、生活用途与教育用途,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所以文物类节目不能等同于娱乐节目,而一味地追求噱头和悬念,成为“收视和市场的奴隶”。作为一档有着教育意义的窄众服务类节目,其内容是相对较为单调的,所以为了获得高收视率,不少文物类节目都通过故意设置悬念、噱头,夸大藏品估价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一味地强调藏品的经济价值与市场价值,放弃传播文物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走向了低俗与媚俗。

《赛宝会》自创办之初坚持的口号就是“周末赛宝会,有宝你就来”,栏目制片人李季将这解读为栏目之道,即:大众藏品,高端解读;全民参与,服务至上。节目实行线下海选和现场录制两个环节。栏目每个月在合肥进行一次面向全省的海选,同时每个月还会深入到全省各市县进行海选,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与广大藏友零距离接触。节目实行海选零门槛的原则,所有持宝人都可以在指定时间参加,经过筛选后获得节目录制的入场券。这是在参与上以人民群众的诉求为导向。

在藏品的解读方面,每期节目中专家团可以鉴定十件左右藏品,其中有四至五件藏品需经过所有专家的认可方能登上栏目设置的藏宝阁。而每一件藏品在上节目之前,都要经过所有专家过目,集合所有意见得出统一结论。这样一方面保证节目播出时所有藏品鉴定都准确无误、真实可靠;另一方面也可以集各专家所长,对每一件藏品进入深入细致的解读,充分挖掘出藏品背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不是仅局限于估计其经济价值。栏目中的专家团对大部分藏品都不估价,如果确有必要的话,所有专家会进行合议并以历年各大拍卖行数据为依据,给出较为严谨的估价,并反复强调藏品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其经济价值,从而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一个正确的收藏观念。

(三)坚持法制观念

2002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可以通过从文物商店购买、拍卖企业购买、继承和接受赠与、互换等其他方式合法获得文物,并且可以依法流通。这为民间文物藏品买卖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也是众多文物类节目诞生的法律保障。

但是如今仍有很多文物类节目尤其是鉴宝类节目,为了博眼球、提高收视率,仍然存在着节目内容违规甚至违法的问题。关于节目内容违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藏品的来源渠道不合法,法律明确规定出土(水)文物、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保管的文物都属于禁止流通的范围,但是目前仍有许多节目中出现的文物来源不正规,涉嫌违法。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在2015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办的文物类节目培训班上说:在某月各鉴定节目306件(套)出镜文物中,有15件(套)文物是出土文物,24件(套)文物涉嫌非法买卖或存在购买渠道可疑的问题。在某节目中,甚至有持宝人声称其带来的清代瓷瓶是从博物馆中“流失”的。二是文物的交易不合法。《文物保护法》规定:除经批准的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外,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但是仍有文物类节目为了强化藏品的经济价值而开展交易活动,以此来增加节目看点。

针对以上两种常见的违法现象,国家广电总局与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便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对文物鉴定類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不得暗示或要求专家修改文物评估结果、高估文物市场价格。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不得利用文物鉴定类节目开展模拟交易、广告推销等文物商业经营活动。《赛宝会》栏目组在进行海选时,便对每一件藏品的来历进行详细询问,并对最终参与节目录制的藏品签署责任保证书,以确保节目中出现的每一件藏品来源渠道都合法,属于可流通范围。栏目自创办之初,就为广大藏友提供免费鉴定服务,但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交易活动。后来在广大观众的要求下,栏目开通了一个藏友之间的免费信息交流平台,供有意向的藏友之间相互交流,而栏目仍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商业经营活动。

(四)坚持科学管理。文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欣赏与鉴定都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在过去,传统媒体中的纸媒是这种知识普及与传播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文物专业知识一般都具有专业性和抽象性,所以不可能大范围传播。电视媒介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视听优势,因其声音与画面相结合的动态传达方式,迅速成为这种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而文物类电视节目的出现,使得此类专业性知识能够以更直观易懂的方式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这就要求文物类节目必须坚持科学管理,确保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都准确、权威、可靠。

《关于加强对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就要求相关节目要科学展示文物鉴定的复杂过程,明确提示投资文物收藏的风险,文物估价要提供市场依据。要求此类节目中的专家必须是省级文物部门审核通过的专家库成员。文物的鉴定须由专家做出结论,以提高此类节目的权威性。而仍有一些节目中的部分 “专家”、“藏家”缺少必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文物知识讲解肤浅,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如有的将书法作品内容读错、有的在分析铜香炉铸造工艺时认为是用失蜡法铸造。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次事件便是某电视台的鉴定节目中的“专家”将一幅吴作人的赝品《牧牛图》鉴定为真迹。后来,吴作人妻子、书画家萧淑芳和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法人代表商玉生均认定这幅画是伪作。甚至,有些“专家”为了经济利益,在节目中故意抬高文物价格或者把假文物说成是真文物。此类事件的出现,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也向公众传达了大量的错误信息。

《赛宝会》自创办之初,便深知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致力于打造一个公正权威的鉴定平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是国家最高文物鉴定机构,总共只有88个名额,且永不增减。而《赛宝会》专家团里的六位专家就有四位来自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他们都是首次走到台前与电视媒体合作,他们的素养和职业操守在业内也都有口皆碑。也正是《赛宝会》如此权威且强大的专家团阵容,节目迅速在业内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吸引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藏友来参加节目。

我国的文物类节目已经过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将要迎来一个冷却的过程。文物类节目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还有待于市场给出方向。而坚持正确导向,无疑才是文物类节目的立足之本,才能在教育性与娱乐性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也才能在当下纷繁多样的电视节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胡明明 安徽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

猜你喜欢
法制观念媒体文化传承
浅谈如何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努力开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
大学生法治意识调查分析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