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线教师的笔者对此很有感触。
一、营造鲜活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
心理学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这样,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学习潜质才会得到全方位调动,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学生是有理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营造宽松、情感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课堂中体现人性关怀,学生才能以最佳状态回到语文学习中。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在读中感,在思中悟,在辨中明,在说中得,寻找充满情思的课堂。第三,改进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挂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最后,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例如,辩论、课本剧等,使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又将工具掌握手中。
二、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中熏染
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首先是以文本为载体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例如,《军神》《微笑着承受一切》《海伦·凯勒》等课文以鲜活生动的事例赞颂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中领悟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又如,《两湖》《拉萨的天空》《莫高窟》《秦兵马俑》等课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目标在这时很好地体现。前两篇景美、情美、文字美,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感受美的过程,感知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语言美,进而就能表现美,创造美。后两篇的情感教育可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引领学生体悟其中更深层次的人文性。再如,《蒲公英》《小露珠》等课文是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教学中,我们要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在课堂上理性空洞的说教。
三、寻找“双性聚焦“的训练契机
新课标中提及训练不多,看似淡化了语言文字训练,但不是说语文课堂不要训练。首先,语文训练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叶圣陶指出:“什么是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第二,语文训练是学生情感的再体验,根据具体语境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寻找“双性聚焦”的训练契机,精心设计训练题,既要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又要充分体现教学的教育性、人文性,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例如,在教学《小露珠》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欣赏小露珠图片,说话:( )的小露珠,读文2至5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小动物们为什么喜欢小露珠?
表演:学着动物的样,夸夸小露珠。
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喜欢小露珠?想象说话:“早哇,像( )那样( )的小露珠。”( )对小露珠说。
读文第6段。
用“因为……所以……”句式说一说植物们为什么也喜欢小露珠?
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植物们更精神?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总结:
你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因为……所以……
我们一起来赞美小露珠好吗?你可以把课外资料中收集到的一些赞美小露珠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也可以把收集到的句子和书上的句子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赞美小露珠。
以上的训练,引导学生在人文情感的语境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生在训练中层层深入,感悟小露珠的外表美,心灵也美,獲得审美的情感熏陶,可以说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再如,教学《东方之珠》,我引导学生领悟总分的叙述方式。在此基础上,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中心句“——到节假日,金沙广场上就热闹起来”,抓住关键词语“热闹”;接着让学生自由表达,说说在节假日金沙广场看到什么,再引导学生归类,自主选择两个方面写下来。学生在“说”与“写”的训练中,掌握了总分的叙述方式,还感受了自己家乡的繁华与美丽。
语文课堂训练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只限于一两个训练环节,而应当在教学全部流程之中,无论听、说、读、写,还是字、词、句、段、篇,都可达到以上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