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舜
在影响作文得分的诸多因素(立意、素材、语言、结构、卷面)中,立意是首要因素。作文一旦偏题、离题,基本意味着语文科的失败。而且,语文是高考第一科,考完当天,考生即可迅速获知各路专家对当年作文题的评论,若发现自己的作文立意错误,其后续科目的发挥将会受重大影响。因此,高考作文的立意,对高考成绩影响很大,须引起高度重视。
下面以材料作文写作议论文为例阐述。
材料作文写作要做到立意准确,训练有素。在考前复习中,一定要多做各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立意训练,教师要精选各类典型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题目、论点、开头100字,并明确“立意主题词”(集中体现论题的关键词,如“诚信”、“分享”)。老师及时演示正确的审题方式,明确精准立意及主题词,纠正学生的错误思路,展示优秀作文或自己的下水作业,给学生提供拟题、从材料导入论题(论点)的范本。
材料作文准确立意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的要点,准确理解材料的主旨(或寓意),准确提炼出立意主题词体现这个主旨。大量考场作文显示,很多考生能准确把握材料要点、理解材料主旨,但其作文所体现的立意却偏离了材料主旨。究其根源,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犯了概念泛化的错误。
概念泛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泛化:由具体的、个别的扩大为一般的。比如‘先生也用于称呼女性,就是词义的泛化”。(见《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泛化的心理学起因是类似与关联。《阿Q正传》里,阿Q头上有癞疮疤,于是“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从“癞疮疤”到“癞”“赖”“光”“亮”“灯”“烛”,这就是典型的泛化。
本文中的“泛化”,指文章的立意主题词的概念外延大于精准立意对应的主题词的概念外延。比如,与材料对应的准确立意应为“诚信”,但考生由“诚信”关联到“美德”,把“美德”作为立意主题词作文,就犯了因概念泛化而偏题的错误,如果再泛化到“正能量”,几乎可算离题了。下面以两个作文题为例阐述这个问题。
例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2013年湖北钟祥市有家长因子女作弊被抓住围攻殴打高考监考人员,还充满正义感地高喊“要的是公平,不作弊就没法公平”。
②2016年国际奥委会对北京奥运会的尿样进行重新检测,在牙买加接力队队员内斯塔“卡特的尿样中发现兴奋剂,2017年1月25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剥夺以博尔特领衔的牙买加男子4×100米接力队的北京奥运会金牌。
③2017年1月29日大年初二,一名成年男子为逃票翻越栅栏掉入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虎山内被老虎咬死。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是准确立意的关键,此题要求通过分析,提炼出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词(分别以“作弊讨公平”、“服禁药丢金”、“逃票被虎咬”指代三则材料):
①作弊讨公平:规则/公平/诚信/暴力(违法)/利益(分数)
②服禁药丢金:规则/公平/诚信/责任/个人与集体/大利(金牌)
③逃票被虎咬:规则/公平/诚实/小利(门票钱)
共同的主题词:规则(规矩)、公平、诚实、利益。结合材料分析四者关系可知,“规则”是根本、核心,“公平”“诚实”“利益”的角度都不能脱离“规则”。“敬畏规则”是命题者最希望考生从材料中获得的立意,是最佳立意。从以下角度立论都是最佳选择:“规则保障公平”“规则保障公序良俗”“诚信者必遵规”“贪利违规必受惩罚”“遵规守矩,诚实做人”等等。当然,在阅卷中,考生在“规则(规矩)”“公平”“诚实”中任选一个作为立意主题词都将被视为正确,这符合作文阅卷对立意要求的弹性原则。
但这次考试,以“原则”“制度”“法律”“道德”“素质”“责任”“选择”“取舍”“教育”“文明”“观念”“习惯”为立意主题词的作文为数众多,造成这些失误的根源正是概念泛化。例如:从“规则”泛化到“原则”“制度”。
“原则”与“规则”类似或关联,但“规则”强调行为规范,强调约束作用;“原则”侧重于指导思想,是基本的、综合的、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如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以少浪费为原则……“原则”是要努力践行的标准。二者内涵、外延差异较大。三则材料中的人物,显然都是违反了某种社会认可的规则,并非违反了某种原则。比如他们都违反了“做人的原则”,而“做人的原则”内容很广泛,比如宽容、仁爱、有正义感等,是做人应持的原则,却不是“做人的规则”。
“制度”是对“规则”更严重的泛化,因为它的外延比“原则”更大,比如“社会制度”,与三则材料的主旨远隔十万八千里。而“法律法规”则缩小了“规则”的外延,是另一方向的泛化。在三则材料中,只有作弊學生家长围攻监考人员的情节具备“法律法规”的信息,但这与材料主旨无关,考试作弊虽已入刑,但服用禁药和逛公园逃票都达不到违法的程度。
因此,以“原则”、“制度”、“法律”为立意主题词,犯了泛化“规则”的错误造成偏题。
附录:概念泛化导致偏题、离题图示:
例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父亲问他的三个儿子:“如果家里有两大筐容易变质的桃子,该怎么样吃才能不浪费呢?”
大儿子说:先挑熟透的吃,因为它们容易烂掉。二儿子说:先挑最好的吃,不好的烂掉也就算了。三儿子说:把它们分给周围的朋友和路过的人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显然,考生必须有自己的选择(不浪費的吃法)。所以,此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注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不一定有明确的“任务指令”(如“对这件事你怎么看?”“你认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件事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必须在作文开头对任务指令做出回应(类似于回答问题),摆明作者的态度,提出论题或论点。
立意参考:紧扣“怎么样吃才能不浪费?”
老大老二吃法浪费——独享(无论哪种吃桃顺序都是自家吃)(浪费→未充分实现财富价值)
惟老三吃法不浪费——分享(“分给周围的朋友和路过的人吃”)(节约→财富价值最大化)——这是立意深刻的关键。
错误观点:分享使自己获得更多——分享不求回报。追求更大回报的“分享”本质是算计别人。
参考立意:分享创和谐;快乐分享,兼济天下;分享共富;取有余,补不足(非杀富济贫);分享使财富价值最大化。
此题准确立意难度不大,但还是有很多考生偏题、离题。且看下列作文题目:
甲:当节约变成一种温暖;节约;拒绝浪费;爱心永恒;助人为乐,快乐自我;以善为佳径;奉献;真善美永恒(分享);以德树人;选择;学会放弃;取舍有道。
这些题目显示考生在审题时犯了概念泛化的错误,说明了在考前加强审题立意训练的迫切性。这其中,有些考生明确意识到“分给周围的朋友和路过的人吃”是准确立意的核心依据,但他们习惯性地“泛泛而思”,认为老三的分享行为是“助人为乐”,是“爱心”、“奉献精神”、“美德”的表现,这都是泛化“分享”的结果。“节约”符合“父亲”的要求,也是“老三吃法”的结果;“浪费”是“老大、老二吃法”的结果,不符合“父亲”的要求。考生必须把握住“老三吃法”的实质——分享,并进一步挖掘出“分享不浪费”的原因:充分实现了“桃子”(财富)的价值。这样就能做到立意精准而深刻。
乙:学会创造条件解决问题;遵循规律,方得始终;分清轻重缓急,做到循序渐进;方法决定成败。
这几种立意,无论考生理解材料的初衷如何,都因概念泛化而偏题、离题。“分享”很好地解决了“不浪费”的问题,但考生泛化为“方法正确”“尊重规律”一类外延宽泛的概念以至于离题。
丙:不同角度,不同答案;不同态度,不同收获;条条大路通罗马;遵从内心,做出选择。
写出这些题目的考生不仅未抓住材料的关键“怎么样吃才能不浪费?”同时存在价值取向的问题。此题与2015年全国高考2卷作文题“当代风采人物评选”的任选其一立意不同。一方面只有老三的“分享吃法”符合父亲的要求;另一方面,以“分享”立意也是高考作文题体现“立德树人”价值取向之必须。所以,如果材料提供了争议或选择,考生要特别注意:选择有对错,立意有高低,“立德树人”不能丢。
附录:概念泛化导致偏题、离题图示:
部分考生,只要作文题的材料内容跟“正能量”“美德”有关,就以“正能量”或“美德”为立意主题词,并出现在题目中,让阅卷者一眼看穿他因概念泛化而犯的立意错误。
另外,在材料作文题的议论文写作中,考生在复述材料时,容易犯一些扣分较多的错误。最典型的是以“材料”复述材料。例如:“材料里父亲的三个儿子”、“正如材料所说”、“前几天,我读到一则材料(新闻)”……另一种错误是材料细节化。例如:“山里有家农民,种了几棵桃树,桃子成熟了,老农和三个儿子摘了两大筐桃子。父亲问三个儿子……”)
这是绝对错误的,作文中不能出现“材料”二字指代作文题的材料。在作文备考复习中,老师需在学生实操训练“从材料导入论题论点”之余,及时提供相关训练题的典范性示例,并说明方法、技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