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益查,俞乃华,张晓峰
(1.黄山学院 学生处,安徽 黄山 245041;2.黄山学院 图书馆,安徽 黄山 245041)
基于Web平台的徽州非遗资料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钱益查1,俞乃华2,张晓峰2
(1.黄山学院 学生处,安徽 黄山 245041;2.黄山学院 图书馆,安徽 黄山 245041)
徽州遗存的地方文献中,蕴含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呈碎片化状态。 通过调研资料内容,编制分类表,确定标记符号,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分类原则,对资料进行规范化整理。 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 技术,选用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数 据库和.net平台技术,设计开发了基于 web 平台的资料管理系统。在体系结构上采用基于 web 的 3 层 B/S 结构,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实现了用户通过分类、关键词等途径进行精确和模糊检索,并实时查看相关图片、语音、视频等资料,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服务。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分类;管理系统设计
黄山学院地处古徽州,现为黄山市,人杰地灵,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据 2009 年黄山市非遗普查项目资 料 显 示 ,共 有 1305 项 国 家 、 省 、 市 、县 级 非 遗 项 目[1],因此民间藏有大量的非遗资料。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点,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也会在相应的学科领域上形成较为丰富的文献馆藏。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校图书馆利用地域优势,从民间征集复制了大量的徽州乡土文献,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些珍贵资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非遗研究工作的需要。
1.1 资料概况
迄今为止,学校图书馆从民间征集徽州文书资料约 8 万件(册),载体形式有纸质、石质、砖质、缣帛等。时间上限为宋政和八年,时间下限可划至建国初;徽州方志 60余部; 徽人著及著述徽州风貌的地方古籍图书、 手抄资料 300 余种; 徽州及周边地区家谱 460 余部,涉及 60 多 个姓 氏[1]。这些 资料中 蕴 藏了大 量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1.2 资料内容广泛
乡土文献中的非遗资料种类多、内容丰富。 如流传的民谣、民间故事、楹联等形式的民间文学资料;徽派版画、徽州三雕等民间艺术资料;在中华中医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新安医学资料;节令、婚丧嫁娶、人生礼俗等民俗资料;歙砚、徽墨、徽派民居营造等民间技艺资料;反映文化空间的宗族祭祀资料以及民间信仰资料等,丰富的文献馆藏资料为非遗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1.3 资料呈碎片化状态
上述非遗资料来源复杂,蕴藏于不同类型文献中,因此 呈碎 片化状 态[2]。如徽 派版 画是一 具有 地 方特色 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徽州方志、古籍图书、谱牒、商业文书、信笺、婚嫁鸳鸯礼书中都可见到;版画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并有套色版画,镌工精致,色彩和谐,展示了徽派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民俗资料可见于徽州文书、地方古籍、谱牒、地方志记载中。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性考证,才能还原非遗事项的原真性面貌。
1.4 资料形式多元化
现代信息技术介入非遗保护工作,导致资料形式多元性,民间文学有些是口口相传至今,可通过民间采访录音整理保存下来;民间舞蹈、戏曲、文化空间场景等,也需要用录音、视频等技术手段,把声、形及场景记录下来,再现历史原貌;民间手工技艺资料,有些是家族相传或师徒传带,文献资料相对缺乏,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技艺和制作过程记录下来,有利于传承。多媒体资料弥补了文献资料的单一性,从而更好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要使这些资料充分利用,资料整理是难点。针对用户信息需求,把有利用价值的资料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将非遗资料分类,并使之有序化,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2.1 资料分类
2003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三十二届会议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7个大类,成为各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重要参考依据。 我国从 2005 年以来,也不断地探索和完善非遗分类方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编写的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将非遗分为 16 个大类,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将非遗分为 10 个大类,一些专家学者也对非 遗 分 类 方 法 提 出 了 不 同 的 看 法 ,有 13 大 类[3],5 层 次加分 类等模 式[4]。 现 行的 非遗事 项主要 是 按非 遗的具 体表现形式、分布地域来分类。非遗资料与非遗事项密切相关,但不等同于非遗事项。 为便于今后资料管理与查询,借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图书资料、档案资料分类方法,编制非遗资料分类表,以适合资料管理。
2.2 类目设置
在充分调研资料内容的基础上,将资料分为语言、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曲艺、民间杂技和体育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间知识和民间信仰 13 个大类。与《名录》比较,增加了 3 个大类。文字是语言的重要元素,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古徽州随着历史的变迁,宗族的迁徙,外来文化渗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语言体系。在遗存的徽州文书中,有大量的明清契约、字书、民间手抄文献等,记录了字的音、义、形、俗字、异体字等信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方言音韵,语言文字演变的历史沿革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将“语言”列入非遗资料分类表。 民间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认知和积累,在民间流传。如程大位珠算法,以及从其演变而来的民间算法杂抄记录的算法和歌诀,用于估算山田面积、仓储容积、土木方积等,解决生活中的计量和换算问题。 我们将这些资料以及生活知识、生产知识资料列于民间知识类下。 徽州文书、志书中的民俗资料、家谱中的祭祀资料等,记录了民间对各种神灵、祖先、汪华为代表的地方神以及风水信仰,显现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是人们祈福、满足精神诉求的一个途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空间。 设立民间信仰类,以满足这些资料的归类。
2.3 归类原则
我们在制定分类表的同时,制定分类原则。首先是科学性原则,尽量按资料所属类别范畴归类。由于分类表为线性结构,而非遗资料内容复杂,部分类目不能明确划分。如明清徽州会社兴盛,有汪王会、清明会、太子会、冬至会、中秋会、春祭会、观音会等,定期举办活动,其中祭祀性质的会社反映了民间信仰;有些会社则是在一些节令举办民俗活动祈福,如春播秋收时演戏娱神以保风调雨顺,感恩上天的回馈。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会社演变为娱乐性会社,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资料分类时按内容归入民俗和民间信仰下相应类,而不是以形式归类。 其次是系统性原则,体现在二级类目以下,将某些主题资料集中归类。如婚嫁习俗中的选吉期择日,丧葬习俗中安祖、下葬、动土择日等资料属于民间风水信仰,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祈福求安的心态,但为保持资料的相对完整,归入民俗大类下的婚嫁习俗与丧葬习俗类下。第三是实用性原则,所建立的系统以徽州乡土文献为主要资料来源,因此在类目设置时,将已列为国家级的非遗事项立类,如程大位珠算、目连戏、徽州三雕等在相应的大类下立类。资料较多的类目设置比较详细,则部分类目较为粗放。第四是前瞻性原则,关注国家和地方非遗研究工作进程 ,适时扩 展非 遗类目 ,将非 遗资料 归入 适当的 类 目[5]。2.4 标识符号
建立非遗资料管理系统,必须考虑资料的组织、存储、检索方式,标记符号尽可能简洁明了。 分类表用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制做标记符号。以字母 A—M 表示大类序列。在大类下再设二级类目,以数字表示。例:
B民间文学
1民间故事
2民间传说、笑话
3神话
4谚语、迷语
5民谣、歌诀
5楹联
6撒帐歌
9其他
在二级类目采用空号的方法,以便增加新的类目。设立其他类,便于相关资料归类。二级类目以下可根据需要划分 3级或 4级类目,例:
K民俗
1饮食习俗
2人生礼俗
2.1 婚嫁习俗
2.1.1 婚嫁礼仪
2.1.2 婚嫁择日
2.1.3 婚礼记事
2.2 丧葬习俗
……
利用上述方法,使标记符号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能根据文献资料的内容扩展类目,符号简洁有利于资料整理与今后的资料录入与检索工作。
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建立数据管理平台和信息共享空间,无疑是抢救、保护和利用资料最好的方法。开发非遗资料管理系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要根据非遗资料的特色和文献检索的实际需要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确定这些需求所需要的数据源具有的特征(如数据规模、数据类型等),可以采用的数据模型等,并有较强的扩展和兼容性。
3.1 系统框架设计
系统框架主要考虑数据类型、存储方式、检索和获取方式。本数据库是混合性数据库,有源数据库—徽州文书数据库,以及参考性数据库—地方志、谱牒、古籍等文献数据库,提供文献线索,并兼顾多媒体资料的存储。基于网络的非遗资料管理系统要充分考虑管理终端和使用者利用网络的分散性,在系统的体系结构上采用基于 web 的 3 层 B/S 结构, 一方面可以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客户端软件的零安装,各层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而不需 要 另 外 安 装 软 件 ,方 便 使 用[5], 并 且 该 系 统 利 用 最 新的网络技术进行了最大的优化,使用了 ajax 异步加载技术,体系结构如图 1。
图1 系统框架构造
这种设计大大减少了服务器负载以及网络带宽的需求,也减少了用户使用时感官上的等待时间,改善了软件的使用体验。
3.2 资料存储格式
在资料整理过程中提取相关信息。如文书提取的信息有文书分类号、年代、尺寸、地域、土名、字号等,并给出一个题名,包含 4 个要素,年代-地域-事主-文书性质。文书性质即简要的指出文书的内容。如:清道光二十六年吴德贸祭母文。4 个要素不详者可缺省。其他文献资料的录入信息主要是非遗资料分类号、 年代、地域、文献类型等。 题名格式为:年代-文献名称-文献内容。如:民国歙县志(卷二)风俗。语音资料存储为 mp3 格式,图像资料存储为 jpg 格式,视频资料存储为 flv 格式。
3.3 系统主要功能
非遗资料管理系统是学校提供网络管理和使用的应用平台,设计目标是使非遗资料管理实现网络化,以提高工作效率。 软件系统采用流行的 B/S 结构, 接入Internet,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登录网络管理非遗资料系统。软件采用模块级安全管理,每个模块运行时都会进行独立的安全认证,系统安全性高。为保障数据稳定性,软件采用原子操作原理,并且对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外部意外情况,如断电、网络中断等均进行了妥善处理,可以确保用户数据的完整性,同时在外部故障消除后,系统仍能继续操作。系统软件采用.net平台进行开发并实现, 采用了流行的 3 层架构模式,实现了各层模块之间的分离,结构清晰,各模块独立工作,增加了系统的健壮性和稳定性,也大大方便了 日 后 的 维 护 与 升 级 。 用 户 数 据 选 用 Microsoft SQL Server2008 进行统一管理。
表1 各功能说明
本系统能高效地管理各种类型资料数据,能够根据资料的分类进行设置。工作人员能快速的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可以添加、修改、删除。随着非遗研究工作的发展,系统中分类目录也可适时增加新的类目,以适应新资料管理。对用户管理部分,可从分类、关键词等途径进行精确和模糊检索, 并查看相关图片、语音、视频等 资料 ,具有 兼 容性和 先进性[6]。
3.4 该系统的重要意义
首先,本系统是基于本校网络开发的资料管理系统,能实现资料多机同时录入,提高数据录入效率,网上检索文献查询更加便捷。
其次,资料数据呈多元化,将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及我校科研人员在非遗研究项目中积累的图片、语音及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分类存贮,弥补了非遗研究工作中多媒体资料查询缺憾,并实现快速准确查询。资料管理系统建立后,有利于了解资料收藏情况,对非遗文献资源的补充征集工作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三,标准化是数据库建设的生命,对保证数据质量、实现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有重要作用。对数据结构、信息内容表达,文献、图片、语音、视频等资料格式给予规范化和标准化界定,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连续性、低冗余性和可扩充性,以适应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孕育城市文化的一种独特资源,使一个地域赋予人们以丰富的文化想象空间。黄山市也是拥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大市,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本研究成果是黄山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的文献、语音以及视频等多媒体平台,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藏机构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目前,很多研究资料被不同的收藏机构和民间所深藏,尚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实为遗憾。该数据管理平台还需要充实大量的数据,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我们将努力与各资料收藏机构交流各种资料数据,协同完善数据管理平台。在保证资料安全的前提下,分级向科研人员开放资料,以便于实现资源共享,更好的为非遗研究工作服务。
[1]张晓峰,俞 乃华,钱益查.非物 质文化遗产 资 料 管 理 研 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4(8):24-27.
[2]王 文 章.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概 论 [M].北 京 :教 育 科 学 出 版 社 ,2013:264-268.
[3]周 耀 林 ,王 咏 梅 ,戴旺汤.论 我 国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分 类 方 法 的重构[J].江汉大学学报,2012(2):30-36.
[4]冯新民,杨海 平.地方文 化 特色数据 库 平台与标 准 建设研究——以江苏地区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1(6):186-189.
[5]陈强,杨平 ,王应.基于 ASP.NET 的 图书馆特色 数据库建设发 布 系 统 设 计[J].重 庆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1(02):164-166.
[6]胡国杰,符天,杨学.高校特色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015(05):31-33.
责任编辑:胡德明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Web-based Management System for Hui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ocuments
Qian Yicha,Yu Naihua,Zhang Xiaofeng
(Students'Affair Offic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
In the remaining Huizhou literature,there exists a large amount of fragmented information abou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e sorted out the information by researching into the material,drawing up a classification chart,determining mark symbols and working out the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We designed and developed a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Web platform using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database and.NET technology.The system employs the architecture of B/S model.The users can perform precise and fuzzy retrieval via classification,keywords and so on.And the users can view the information in real time in such forms as pictures,audios,videos and so on.The system contribut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resources sharing and the resear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uizhou;information abou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lassification;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G122;G250.74
:A
:1672-447X(2017)03-0024-04
2016-11-28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K2013A481);黄山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xhwh013)
钱益查(1982-),安徽枞阳人,黄山学院学生处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