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青,潘 健
(黄山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农林类院校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以黄山学院为例
朱爱青,潘 健
(黄山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伴随“全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政策的出台,很多地方高校大力开展学科专业转型发展建设,针对多元化、层次化的园林专业许多业内专家学者提倡创新性模块化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结合农林类院校的园林专业特征和当前此专业的教学现状,以黄山学院园林专业为例,深入研究了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的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框架。
农林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
自 2011 年 3 月 8 日风景园林学被正式确立为一级学科以来,农林背景院校的园林专业仍然保持原来的专业教学特征,以生态和植物类课程为特色,兼顾综合性、实践性和协作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突出生态和植物类课程设置特色
农林院校开设的园林专业设置了覆盖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栽培学”“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等课程的较为完善的植物类课程体系,而其他如工科背景的风景园林相关专业注重设置建筑设计类课程,而较少设置植物类课程,艺术类背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更多侧重空间的设计和表现。 “生态和植物类课程设置较多”的特征凸显了农林院校背景的园林专业教学亮点,也是区别于同 类专业 其 他学科 背 景的 一 大 特色[1]。
1.2 综合性
园林专业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量大,教学内容包括5大类专业知识,即规划设计类、工程技术与管理类、设计艺术与表现类、自然基础 类 、 社 会 基 础 类[2]。 每 一 类 知 识 包 含 不 同 专 业课程,如规划设计类侧重场地规划安排,大中小尺度景观的创新设计方面的教学,主要课程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植物造景等课程;工程技术与管理类偏向现场施工、组织调度等营建工程方面的教学,主要课程有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预决算、招投标、园林资材等;设计艺术与表现类以专业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课程为主,包括素描基础、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计算机辅助制图等;自然基础类重在普及林学、生态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包括树木学、花卉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栽培学、苗圃学、气象学、测量学等;社会基础类主要是与环境营建相关的人文历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包括园林史、建筑史、大众心理及行为、公共政 策 与 法 规 等[3]。
1.3 实践性
园林专业实践性很强,这与园林行业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园林行业的工作岗位大多需要操作性的技能人才,而且不论在规划、设计、施工、后期管理中的哪个环节都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室外环境空间的营建工作,完成对自然的改造利用,从而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这就要求在园林专业教学中充分体现实践应用性,加强课程设计、课程实验、集中与分散实习等环节的教学设置,因此,实践性是园林专业教学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1.4 跨领域交叉性
园林专业教学涉及的知识甚为庞杂,涵盖面较广,生态、艺术、建筑、规划等各个领域均有涉及,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性。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在某一方向上有专长,还要具有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与其他相关专业展开合作,这种跨领域交叉性的专业特征为园林通才培养提供优越的条件。
当前农林类园林专业偏重开设植物类课程,且微观和中观植物课程学时偏多,宏观植物应用方面的知识体系较为薄弱,同时对工程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全面涵盖综合性的教学内容版块;理论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课、专业设计课之间的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此外各类课程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以上均是目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模块化教学系统的实际应用中,园林院校及其教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根据社会需求,设置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模块数量,对应当前社会园林学科专业所需的专业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快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以黄山学院为例,园林本科专业 2005 年招生,前身是黄山林校园林专业,有着深厚的农林院校专业背景,目前已累计培养 8届毕业生。 园林专业为安徽省“卓越农艺师教育计划”支撑专业,园林教学团队为省级园林教学团队。 近年来,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模块化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
4.1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能力导向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校企全程共建共担”的原则,从体现“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3 条能力主线出发,按照“能力主线、实践主导、模块教学”的思路,构建能体现园林专业能力的可实施性专业教学目标,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图 1所示。
图1 黄山学院园林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我国当前城市、乡镇环境建设中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职业岗位对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的需求,将园林专业分为 3个能力主线,即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园林规划设计: 主要培养学生勘察、 规划、设计、评价、表现的专业核心能力,拓展园林工程施工、风景维护、水文气象地理知识应用的能力。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主要培养学生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繁育的专业核心能力,拓展园林植物应用、销售和园艺设计制作能力。
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主要培养学生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并拓展工程造价、园林建筑与构筑物设计、植物栽培养护能力。
在这 3大能力主线基础上,分阶段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第一阶段为第一、二学期的专业认知学习阶段,采取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与专业课程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初步的专业素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第二阶段为三、四学期的基本技能培养阶段,采取课内的产学交替和课外的创新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规范的技能教学、专业实训和创新创业训练,让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第五、六学期为综合实训阶段,采取项目引导、任务划分的教学模式,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综合职业能力实训;第七、八学期为顶岗实习阶段,在校外企业接受真实情境下的综合职业能力训练。
4.2 建立符合 6 大模块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提高植物应用模块课时比例
黄山学院园林专业前身是黄山林校园林专业,原有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强大的园林植物基础优势,结合当前社会对园林学科的要求,增加设置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模块数量, 形成 6大模块教学内容,即通识教育模块、艺术与表现模块、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园林植物应用模块、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和企业实习实训模块,一个模块对应一种专业能力,具体课程围绕6大模块设置。通识教育模块包括大学英语、政治思修类、计算机基础、创业基础等课程;艺术与表现模块包括绘画、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CAD 辅助设计、Photoshop 等课程; 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等课程;园林植物应用模块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花卉学、苗圃学、栽培学等课程;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包括园林工程、 工程预决算、工程招投标、园林施工与管理等课程。 各个模块课程课时占比如表 1所示,其中植物应用模块课程占总课时近 20%,仅次于通识教育课程学时。
表1 黄山学院园林专业模块化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4.3 建立模块化教学工作室,直接参与社会服务
教学工作室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基础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开设 3 个核心教学工作室,3 个工作室可由教师个人或几名教师共同组建,教师负责工作室的教学和实践运作。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组成配套工作小组,各小组有不同的分工,从而形成一个互补的工作团队。具体工作室分类如表2所示。
表2 黄山学院园林专业工作室分类表
在建立工作室的过程中,引进企业与学校共建工学结合平台,使学生能够接触园林景观相关工程项目,深入了解行业文化背景。 在进行基地形象和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营造既像车间又便于开展实训教学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接受真实职业情境的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其工作成果直接为社会服务,打造区域领先的园林景观设计平台。
4.4 以项目植入的方式加强各个模块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
国内农林院校背景的园林专业许多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教师的教学行为狭窄、片面,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衔接,难以贯通,大大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加强各类课程之间的联系,同类别的课程在学期安排上注意先后顺序的合理性,课程间应设计相互衔接的内容,引导学生将同类课程串联起来 ,建立 知 识 主线[4]。 而 后 再通 过植入一 个综合 性 的实际工程项目,利用不同类型工作室将学生分批分组完成不同阶段项目任务,如园林设计工作室最先介入完成项目方案的规划设计,然后园林植物工作室部分师生跟进,完成项目细化工作,包括植物艺术的打造,最后将前期完成的成果交由园林工程工作室的各个小组完成工程招投标、预决算、施工图纸绘制等工作,最后组织师生完成作品的现场施工营建工作。这种项目植入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各个模块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能够促进教学从局部走向整体,促成不同课程间的渗透和叠加,提升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终形成网状知识结构。
对于农林院校背景的园林专业需要发挥地方特色,确立培养农学学士为主的学科地位,专业体系应以规划设计为基础, 植物艺术设计为特色,施工与管理为核心, 综合设置三大方向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大部分学生通过四年本科学习具有景观环境工程建设及植物应用的能力,小部分学生侧重设计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方面加强植物应用课程学时分配并侧重植物的宏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识别、配置组合、后期养护等方面的能力,将设计、工程和植物应用三大方向课程整合重组,梳理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并注重各个模块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形成完整的园林专业教学体系。
农林类院校园林专业引入模块化教学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消除各类课程之间的壁垒,加强联系性,而且一种模块对应一种能力的培养,整个模块教学体系的完善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1]庄晓敏,等.浅议不同一级学科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专业建设思路[J].中国林业教育,2015(1):14-17.
[2]冯潇.包豪斯教学模式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的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69-72.
[3]刘滨谊.现代风 景园林的性 质及其专业 教 育 导 向[J].中国园林,2009(2):34.
[4]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 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胡德明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ular Teaching System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Huangs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u Aiqing,Pan Jian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
Along with the launch of the policy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guiding some colleges to change into application-oriented ones,man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vigorously carrying out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and many experts are promoting innovative modular teaching mode.In this context,this paper,taking Huangs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is specialty,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framework of modular teaching system suitabl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n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training mode;landscape architecture;modular;teaching system
G642
:A
:1672-447X(2017)03-0131-04
2016-11-14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2jyxm501);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HS2017B07)
朱爱青(1980-), 安徽淮北人,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
潘健(1968-),安徽黄山人,博士,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