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增节
1981年4月,81岁高龄的德国解释学哲学家伽达默尔来到巴黎歌德学院,出席“文本与阐释”专题座谈会,与50岁的法国解构论哲学家德里达进行面对面的争论,这就是当代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德法之争”或者“德法之战”。
无论是解释学还是解构学,基本的学术信仰是反“逻格斯主义”,所以学术界认为这两位哲学大师进行面对面争论,这本身就说明了当代哲学理念的自相矛盾,或者事实上宣布了当代哲学反同一性的失败。
也有人申辩说,对话中理解的善意与被理解的愿望本身构成了对话的前提和基础。伽达默尔认为“求理解的善良意志”是自然的,人只要加入对话,为的就是理解和被理解。德里达既然与我坐在一起了,而且参与了讨论,并向我提出了问题,回应了我的演讲,就是已经服从了求理解的善良意志。如果这样解释,在我看来,与传统哲学就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了。
具有反讽意义的是,当代艺术也面临着两个基础悖论,一是“无中心悖论”,一方面在竭力去权威,去中心,多元评价、多元价值、多元形态是当代艺术的核心理念,但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又不断推出新的权威、新的中心;二是“艺术消解悖论”,当代艺术高举“人人都是艺术家,一切都是艺术品”旗帜,但它同时又在认定艺术家、举办艺术展览、销售艺术作品。
德里达
伽达默尔
吴昌硕
齐白石
在艺术界,这里主要是指美术界,当代与古典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现在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当代艺术在观念上对古典艺术的革命之一,就是摧毁古典艺术这一根本精神与基本标准。
古典时代是一个崇尚大师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最典型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三巨头,当时一个人甚至可以同时在几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放射出光芒。当代艺术是反传统,反权威,表现为对古典作品的反讽,对古典手法的抛弃,对古典大师的漠视。
这种尴尬也直接反映在如何处置“大师”这个词,按理说,当代艺术中(无论是在时间意义,还是性质意义上)不会出现“大师”这样的名词,或者作为一个常识的、约定的语义,这个词不应该再在传统语义上被使用了。但是,事实是,当代艺术时时在造就“大师”,轮番在推出“大师作品”,而且更奇怪的是,这还都是在传统的符号,在传统的语义与语用上进行的。是否可以认为,当代艺术也是需要如同传统那样的“大师”这一“词”、这一“义”、这一“用”的,在这一个方面,它与传统艺术具有同样的性质?
按理说,现在是一个没有大师,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已经没有确认艺术家身份的事了,更没有必要认定艺术大师了。但是,似乎艺术界讲资格、排辈份、树权威的事,天天在发生,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官方的各类奖赏与荣誉不用说,行业间的、民间的各类称号也不见减弱。可见当代艺术在一些核心理念上也还没有自我清晰。
从市俗观点看,大师还是需要的,它一直存在,在心理上与事实上都存在。大师太多了,要不要分类?似乎还是要分一分,我建议国家有关方面,比如质量技术监督局(这个标准不能由美协来订,避免自我利益)出台国家美术大师系列标准,以规范业界与社会用语,初步考虑可分为五大类:巨匠、大师、名师、良师、老师。巨匠,超一流大师,类似军队的元帅,拟控制在十人左右:大师,一流名师,建议官职在正省级以上,比如全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美协主席一级,类似军队的将军,还可以再细分为一级大师、二级大师、三级大师,如同上将、中将、少将;名师、副省级、正市级美协或相等级别书画家,可以分一级、二级、三级名师,类似于上校、中校、少校;良师,副高级职称;老师,讲师画师之类。这样似乎等级分别,长幼有序,较符合中华文化传统,也给大师们一个正名的机会。
黄宾虹
蔡元培
如何来认定大师,一直是大师与准大师们焦虑的事,我看,还是要官方认定,虽然官方认定有许多问题,但比较符合习惯,也是现实。不少人,主要是业余书画家,反对官方认定式的机制,提倡社会约定式的,自然积淀式的大师形成机制。但是,其他能想到的认定方法,如社会(历史、群众)认定,市场认同、业界圈子认同,媒体认同,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引起的争议不会比官方标准争议小,而且官方标准权威、简明、可操作性强。
不要天真地认为,时间会证明真正的大师。这样的思维,潜在地就是认同了本质论、唯一论,是过时的绝对主义的表现,与后现代思维距离甚远。时间不会自证其明,最终,还是要靠人去说明。在这一点上,我认同解释学。当然,书画家上不了官方的排行榜,以这样的姿态说说气话,也是可以理解的。
更不要愚蠢地认为,美术史终究会记载真正的大师。这样的想法在史学界早已经被抛弃了。历史是人写的,以前这是少数几个人垄断的行业,他们是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加上各代的、各自的利益诉求,编织而成五花八门的文字,通过官方或者借助传统渠道传播而影响业界,其实,历史客观性这个命题在历史学界已经无需争论,能够达成的最大共识也只是“相对客观”,而“相对客观”又无法度量。 所谓“权威美术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是一个人人创造历史,人人书写历史的时代,也就是一个广义的“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时代。进入美术史的最近途经不是拼命创作,试图赢得美术史家的好感,而是雇佣史学家写或者自己动手写美术史,把自己作为大师写进去。
只有少数人经过严格程序才能出版个人画册,少数人经过长期刻板训练与严格评审才能参与展览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一个人人有机会参与艺术创作、艺术展示、艺术评论、艺术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艺术从大师手中解放出来的时代,是一个人人可以自称为大师,人人可以称朋友为大师的时代。这是美术史的崭新时代,一个让垄断了美术大师称号的人惊惶失措的时代,一个开放了“大师”称号的时代。
古典大师也是几千年出几个,留给今天艺术家的时间还不够多,当代艺术才不过100来年,中国当代艺术才不过几十年,再过200年是不是才有可能出与古典大师平行的人物与作品,也未知可否。刘伯温当年说,江南千重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现在看来,还是有点预见性的。
民间原来称有手艺特长的人为师傅,比如油漆师傅、泥人师傅、烧窑师傅等等,极少自称或人称大师。年纪大一点的,比如50岁以上,称老师傅,70岁以上称大师傅。正如厨师称大厨那样,虽然也有人被称为烹饪大师,但没有人称为巨厨的。
王国维
鲁迅
艺人与艺术家还是不同的,刘德华30年前刚到大陆来开演唱会,大陆海报称他为歌唱艺术家,他很不好意思,说,自己只是个艺人,不是艺术家,不知现在是否已经改口。
工艺美术界之所以评大师,称大师,这是它们自卑的表现。除了工艺美术界外,正规的美术院校、画院的书画家没有人自称为大师的,没有见院校书画家名片上印上“XX学院中国山水画大师”或者“中国行书大师”,最多是“江南鸡王”之类的;大师通常都是人家称的,尤其是站街卖艺或者为人出台时,被称大师,大多是为了别人的目的。
古典大师的时代已经远去,追求过去的时代已经不可能,未来已经来临,新的群峰已在孕育,或者它的底座正在形成,它有着一个多元的基础。视线聚焦式的、一个中心式的威权大师只存在于传统式的博物馆中,太阳之神圣是因为我们只看到太阳系,宇宙之大,星光之繁,现在的世界美术早已是气象万千的新境界。
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因为离散、失去中心,人人都是大师,就是人人都不是大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艺术民主的时代,一个艺术平等、艺术自由的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特定的语境中就意味着,艺术不是被少数人垄断、独享的领域,当代艺术观的积极作用是对传统迂腐艺术观的革命。
“大师”又不是什么级别的国家干部,也不是什么官方职称,不需要什么人来任命和批准,你自封就是了,不要管别人。我自称大师,惹谁了?犯了什么法?不就是那些官方院校画院的教授、博导、一级画师们,感觉他们的官方职称贬值了?他们原来以为高人一等,不是凭艺术,而是凭职称,现在其他人称自己为大师,似乎比他们来头还要大,不得不激起公愤,我看原因在这里。
但是,中国美术界不是早已经进入了后现代?近几十年美术界天天在称后现代,几乎成为公认的评判常识与行为准则,那等于是宣布,进入了一个无大师又是大师辈出的时代。
因为,大师的称号今天已经不再是“他者”的赏封,它是一个艺术家的自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