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源
摘 要:德育教材的使用不要拘泥于现有课本,要结合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使德育教材的使用生活化、本土化。在教学中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构建本土化教学课堂,拓展教学空间;拓宽本土化德育课程,走出地域特色。
关键词:德育研究;课程内容;教学空间
德育教材的使用不要拘泥于现有课本,要结合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使德育教材的使用生活化、本土化。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这样一门将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内容有机融为一体的综合课程,需要丰富的地方课程资源做支持。现行德育教材在编写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能会相对滞后,与学生生活有些脱节。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使用德育教材时,要加强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充分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充分开发利用本土教学资源,使德育教学更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进行了本土德育研究,打造特色课程建设。
一、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我校坐落在具有光荣历史的红色老区,在战争年代,先后有近千名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留下了马函三、马立亨、由守桂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近年来,老区依托地理优势,突出西董山、水、景、园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文化产业。我深入挖掘现有红色文化,积极落实“红色教育”理念,让学生知家乡、爱家乡,以家乡为荣,以革命老区为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
我以“范公故里,山水鄒平;革命老区,红色历史;生态宜居,置业西董”等本土化的教学内容为依托,探索品德教育的本土化教材的编撰,结合校本课程,现已完善出版《月亮船》《新芽》《鹤伴星火》《小纸船的梦》《七彩虹之歌》等本土化德育教材10册,能够满足学校1-5年级学生的教学使用,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大丰富了品德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构建本土化教学课堂,拓展教学空间
为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进行教改实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构建基于尊重生命的幸福教育引领下的“三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创设“和谐课堂”为宗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力争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先进模式。
如,在教授《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一单元主题时,两个活动主题“欢迎到我家乡来”“家乡的故事”的探究内容均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因家乡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对学生而言是熟悉亲切的,教学时教师就引领学生对家乡的山水、风情、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等内容,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充分开发利用本土化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起为家乡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志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地制宜,本土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孩子从熟悉的地方去寻找风景,拉近了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孩子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触摸,去体验,去感受,让品德教学更具实效,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在对本土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教学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上课不再是教师单向的付出,而是学生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通过构建本土化教学课堂,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拓宽本土化德育课程,走出地域特色
我围绕“红色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主题教育和体验教育活动。在六一儿童节举行“红领巾心向党”主题队日,树立“永远跟党走,做好接班人”的坚定信念。“重走长征路”活动,体验先烈“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清明节以“缅怀革命先烈 争做四好少年”为主题,到鹤伴山德育基地祭扫革命烈士雕像,聆听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教师节开展“盆盆鲜花谢师恩”活动,重阳节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梳头,打扫卫生。另外,还先后组织了五次“知家乡,爱祖国”游学活动,活动中,师生游览雪花山度假村,参观君晖农业生态园,考察黛溪河扩建工程,见证素质教育中心的兴建历程,西董近年来大发展快发展的成果尽收眼底。返校后,学校紧接着学生写游记,谈感受,并将所见所闻带回家,带向社会,使活动真正形成影响,发挥实效。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从啾啾的鸣虫到高大的树木,从身边的庄稼到家乡的特产。德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了爱祖国、爱家乡、感恩老师、感恩他人的教育。
我认为品德教学本土化,是使德育思想转化为学校教育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掘相关资源,使德育教学更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使品德教育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化、生活化、综合化、活动化,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晓芳.以学定教 凸显地方课程的“本土味”[J].课外语文,2013(11).
[2]杨秀红.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多元利用[J].中小学德育,2013(6).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