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伟豪
摘 要:在互联网+教育的新课改环境下,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转化学困生具有积极的作用,运用微课创设趣味的化学情景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将化学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构建成完整的学习体系能夯实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运用化学实验微课能帮助学困生突破化学的实验探究,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能够给学困生搭建高效的学习平台,为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通过微课的解惑释疑,提高了学习化学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课;学困生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学科的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具有主题突出、内容较少但具体,资源组成、结构、情景化,资源容量较小;反馈及时、针对性强;教师创作简便,趣味性强;成果简化、传播途径多样等特点。
化学学困生是指在化学学习中,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化学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好;学习不连贯,形成薄弱知识点,造成整体学习困难。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学困生的成功转化对整体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微课创设趣味的化学情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微课创设趣味十足的情景,以动态的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将枯燥的知识点置于有趣的情景中,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点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利用谐音:“嫁给那美女,身体细纤轻,统共一百斤。”配上美女背景图制成微课,立刻能引起学困生的兴趣,很快就能记住这个顺序表了。巧妙地运用微课教学比传统教學手段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有趣生动的视频,刺激了学困生的感官,激发和调动了学困生的兴趣,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运用微课构建学习体系夯实学困生的基础知识
教师可将教学课件中的知识点,利用录屏软件制成教学微课,许多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面,经过积累形成一个化学微课知识点体系,学困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不好,便可以通过微课对知识点进行重新学习,利用微课视频的再播或暂停功能充分掌握。例如,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5)简单仪器;(6)药品的取用;(7)天平的使用;(8)量筒的使用;(9)酒精灯的使用;(10)连接仪器装置;(11)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12)单元总结提升。分为12个知识点制成12个微课形成整个单元知识点学习体系,夯实学困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困生连续学习,对薄弱知识点进行专项突破,避免因某个知识点未掌握,造成整体学习困难。
三、运用化学实验微课帮助学困生突破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主要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家庭实验四种形式。学困生主要表现为演示实验没看懂,学生实验没掌握,探究实验没思路,家庭实验没动手。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制成个性化微课,在微课中加入实验目的,注意事项,实验反思等,甚至可以将经典实验题加入进行讲解,这样学困生能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例如,对实验探究专题进行复习时,根据化学实验结合练习制成练习讲解式的微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有关物质成分探究;(2)有关反应物过量导致物质组成改变的探究;(3)有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4)有关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四、运用化学微课给学困生搭建高效的学习平台
化学微课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应用,能给学困生搭建高效的学习平台,给学困生的学习留下时间和空间。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未掌握的问题,可以在课外对微课进行反复观摩理解。利用微课平台将教学重难点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领学生不断突破。例如,教师可将图形题、推断题、计算题通过微课精心设计,将不同的解法甚至错解呈现出来,架设起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桥梁,使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教学过程转变成生动有趣的学生自学过程,使学困生在自主学习中保持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针对学生学习反馈可以及时回复,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在化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微课的引用能丰富教师的转化方式和手段,给学困生转化提供大量资源,对转化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在运用微课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让他们能自主互助学习,逐步提高成绩,最终缩小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从而真正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2]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强师工程”课题《初中物理、化学校本个性化微课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