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红利
摘要: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界定是我们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理念的出发点。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仅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更要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阅读教学;培养兴趣;能力;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054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在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到底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是促使学生持续阅读的动力源泉,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强大推手,何愁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工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首先,要让学生多读,如果学生没有进行充分地读,则教师一味地讲授、分析,然后让学生记住阅读结论,长时间如此,学生便会索然无味。其次,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再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围绕阅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阅读经验融入阅读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验,当这些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互相碰撞时,既可以碰撞出新的阅读感悟,同时也可以丰富阅读感悟激发更多的阅读乐趣。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只要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是指阅读行为、阅读作风上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等的本质,它包括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等方面,是阅读的重要构成因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积极促使学生阅读品质的养成。
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花钟》一课,学生对花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于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其次,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竭力让学生接受阅读的结论。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这种缺失阅读主体的阅读过程在现行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用课件播放桂林的风景影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和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与形象。接着再引导学生交流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内容和形式不限,学生自由选择。善于绘画的学生通过简笔画来体现桂林山水的美;喜欢朗读的学生通过朗读其中的一段话来展示桂林山水的美;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当小导游”,来赞美桂林山水的美……这样,教师把原来要由教师讲解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形式多样、自主生动的交流活动,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感受到阅读独特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珍视个体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造的精神才不会被扼杀,才能促使学生阅读品质的养成。
三、阅读教学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概括而言,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方法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的整合。从《语文课程标准》对略读、浏览的叙述来看,是把它们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来定位的。《語文课程标准》在第二、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分别提出了学习略读和浏览的要求。课标要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略读、浏览,到初中阶段要达到熟练运用,这就显示了略读和浏览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也可以说略读和浏览是阅读教学必须完成(上接第54页)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略读和浏览。传统的阅读教学一直都强调精读,也比较注意朗读和默读,但往往忽略了略读和浏览。仅靠课堂教学中有限的阅读,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需要一定的阅读量做支撑。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不仅是阅读方法的扩展,目的就在于扩大阅读范围、扩大阅读量。
“略读”和“浏览”都是粗略地、大致地读。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侧重于主要内容的了解和把握,是粗知文本大意;浏览是侧重从阅读材料中找所需要的内容或关键信息。它们的优势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判断并进行处理。为了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是否掌握略读和浏览直接制约着搜集处理信息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这些基本阅读方法的培养。教师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略读和浏览的培养,并让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实践,尤其是要在课外阅读中运用略读和浏览。
总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之下不懈努力,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实质内容及要求,不步入阅读教学的误区。加强学生阅读兴趣、阅读品质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作者单位:河南省宝丰县教师进修学校 46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