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7-07-01 22:50李联章
新教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书本品德教材

李联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生活,脱离实际的教育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用活书本的同时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体验、领悟的道理,同书本知识有机融合,内化升华知识,指导自己行为,达到学与用的统一。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只有依托丰富多彩的生活这股源头活水,才能达到“绿叶成阴子满枝”的最终目的。

一、始于足下——目标制定立足生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簡称“新课标”)指出,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文本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才能使教学回归生活。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目标制定要“始于足下”——立足于生活和教材,也就是应该从教材出发,把握教材的观点,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身心特点和知识现状,生成动态的目标。通过“三维目标”的制订,让教学围绕目标展开,确定教学方式,实施立体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指导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明辨是非、提升能力的主渠道,提升课堂的效益,实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真正目的。

例如,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根据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对交通法规和交通标志认识严重缺乏,也缺少遵守交规和自我保护的意识、能力的现状,这堂课的目标制订除了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的含义,多学一些交通知识外,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因此,首先让学生学会遵守交通规则,其次通过模拟实践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最后回到生活中去。

二、百花齐放——内容选择源于生活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须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反映他们自身的需要。所以应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建构充满活力的课堂。现在的教材配有大量富有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是距离农村孩子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往往不能对他们产生吸引力。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百花齐放”——既要遵循教材,也要对教材进行重组、删减、补充,结合当地的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是自己的生活写照。在课堂上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重新进行设计,用故事讲述、情景剧演出、制作漫画展播等形式,让学生在探讨、解决、体验、感悟中不断纠正自己的所思所想,生成是非观,最后成为回归生活的行动指南。

依旧以《平安回家》一课为例,上课前,笔者录制了一段学生放学回家的情境:学生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过马路不看来往车辆;在公路上玩耍、互相追赶;高年级同学骑自行车靠右行,出现放开双手,不扶车把显车技等危险行为……课堂上一播放,学生就感到非常熟悉,一下就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欲望。笔者在辨析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纠正错误行为,说明正确做法,再进行概括、提炼,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中有一个重新认知的过程,提升已有的经验,在生活中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多姿多彩——课堂活动联系生活

学生品行的社会发展性,不是只靠课堂上的教条灌输被动接受就能生成的,必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感知和外界的助推作用来相互建构。只有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感悟、矫正、提升,才能将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用自己内化的知识和能力提升道德意识和素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落实到平常的生活学习中,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为此,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许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到社会上采访、调查、实践,进一步将知识内化。笔者安排学生走出课堂,进入超市购物,采访了超市的员工,并调查了他们的工作内容,感受他们为顾客服务忙碌的身影;笔者还安排学生参观老师办公室和学校食堂后厨等,让学生体会学校老师辛勤的工作、食堂阿姨的付出等等。接着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或情境再现等有益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有许多人在为“我”服务,为大家服务,然后让学生想象假如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社会将是怎样的场景和秩序。通过从实践中获得的认知来理解书本的内容和所要阐释的道理,能让学生把知识内化和感悟后,更进一步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叶落归根——实践体验回归生活

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教师可以选择对学生有益的现实生活原型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教学,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设计成教学资源,模拟生活情境,进行角色演绎,设置探究问题等,通过让学生谈一谈、演一演、学一学、做一做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从中体验感悟,明辨是非,指导言行。在回归生活中重新审视自己,在生活中不断成长,让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最终回归生活。

以《留住大自然绿色》一课为例,笔者将活动设计如下:首先,播放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山洪、泥石流或沙尘暴的影视场景以及水土流失、荒漠化的相关视频,给学生强烈直观的心灵震撼,使之产生共鸣;接着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内容,出示大自然美丽的景象的图片,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流水,花香鸟语,一片明媚……通过强烈的对比反差,让学生感受到留住大自然绿色的迫切性,随观感产生情感;最后,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写出如何留住大自然绿色的方案、措施和做法。通过交流得到一致的认知体验和情感提升,使学生明白,要留住大自然的绿色,就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留住了绿色就留住了我们生存的空间,留住了美丽的地球。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必须从学生生活的领域出发,并把它作为文本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生活体验、成长空间和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大环境等,才能有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干货”,结合书本内容加以有机创新和重组,让学生学习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由此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矫正来建构正确价值观、生活规则、行为规范。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化教学方能达到书本与生活、生活与学生、学习与体验、感悟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绿叶成阴子满枝——最终实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育人目的。

猜你喜欢
书本品德教材
玩转书本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打开书本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开在书本里的花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