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
周末休假,2000多年前就有。比如《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归谒亲。”意思是公务人员上5天班,可休息一天,休息干什么呢,就是“沐归谒亲”:一是回家洗头洗澡、搞搞个人卫生;二是看望老小、夫妇团聚。
汉代官员一旦进了公堂,一连五日不得擅自离开,家住比较远的官员,为了节省路途时间,多点时间休息,有的还给自己配了个“私家车”。史载,有个家住长安郊区的官员,假期结束就骑马出发到长安,然后把马寄养在朋友家里,当班五日后,再取马回家。类似现在的人在郊区居住,把私家车存放在某某停车场的上班一族。
刘禹锡有诗说:“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还。”孟浩然在诗里说:“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做官的人,是很盼望过“周末”的,这种心情跟当下上班族毫无二致。
但也有另类“工作狂”不休假,想“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朝廷服务中去”,但结果相当悲催,不仅遭到同事的排斥,而且领导也不领他的情。
比如,西汉某官员张扶是个工作狂,遇着“休沐”他也不沐,照常“坐曹治事”。如果这种人在你身边,你肯定恨死他了,至于为什么?我想“你懂的”,于是大家集体说服他的上级郡守(市长)薛宣,给他做思想工作,告诉他“虽有公职,家亦望私恩意”,应该“归对妻子、相乐邻里”,张扶接受领导批评后恍然大悟,面红耳赤地改掉了自己不爱休假的坏毛病。
在汉代,除了周末休假外,还有其他节假日,也就是现在讲的“国家法定节假日”。从《汉书·薛宣传》记载看,汉代节假日很少,起初只有3个,即夏至、春节、寒食等3个节,每节5天,相当于现在的“五一”、“十一”和春节,共计15天。
汉朝的休假制度一直延续到隋朝,在此期间,尽管“周末”休息改成“旬末”休息,但节假日基本未变。
到了唐朝,休假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官员们度过了漫漫严冬,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唐朝官员除了继承“旬休”外,“国家法定节假日”大大增多,可以说,在当时发达程度相当于当下美国的唐朝,其官员休假福利可跟当下的美国公务员相媲美,说出来,定能让现在的国人羡慕不已。
《大唐六典·尚书吏部》上有规定,唐代内外官员都有“假宁之节”:春节、冬至、清明各7天,寒食、端午、七夕、中秋、夏至、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等各3天……几乎每逢节气都要放假,在唐代一年中共有53个节庆假日,其中包括皇帝诞辰的3天和释迦牟尼、老子诞辰各1天。这当然和唐代帝王尊崇佛教以及认为自己是李耳的后代有关。
唐朝全年的法定节假日,加上每月3天、全年计36天的旬休,唐代官员每年平均可以享受的假期超过150天,也就是说,唐代官员一年中有超过1/3的时间都不用上班。
当年,唐玄宗首次把清明节确定为官员法定节假日。唐肃宗时,将唐玄宗定下的千秋节(皇帝的生日)放假3天的规定,减为放假1天,同时将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这一减一增,假期还多了一天,公务员真是赚大发了。
于是,从唐肃宗时到整个宋朝,一共有3个黄金周假日,即元旦、冬至和清明节,比现在每年的黄金周还要多。
唐人喜欢过清明节,从杜甫“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的诗句中,便可以想象到唐人清明节出游、扫墓的热闹景象。
不仅如此,更令当下人艳羡不已的是,唐朝官员除了享受正常法定节假日外,还有婚假、丧假、探亲假、拜扫假等,比当下放假的机会多得不是一星半点:父母在三千里以外者,每3年有30天的探亲假;父母在五百里以外者,每5年有15天探亲假。儿子的及冠礼有3天假。子女婚事有9天假,旅途所需时日除去不算。其他近亲婚事有5天、3天或1天假。父母丧事,朝廷官员必须强制性地退职3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丁忧三年”或“守制三年”。其他近亲丧事,放假30天、20天、15天或7天。远亲的丧事放假5天、3天或者1天。官員的老师的丧事,放假3天。祖父母和父母的忌日放假1天。在第5个月时有15天的“田假”,第9个月时还有15天的“授衣假”。
宋朝把唐朝“喜欢放假”的传统发扬光大,全年一共有54个节假日,比唐朝多1个。于是,唐宋时期官员休假生活,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爽的时期,这一制度同时也大大拉动内需,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经济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于是,给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关于旅游观光的精品诗作。
可好景不长,到了元代,可能是当时的蒙古人不懂得啥叫娱乐,忽必烈彻底否定了唐宋时期的休假制度,将节假日大幅缩减,几乎取消了唐宋时期95%的法定节假日,其休假时间,比开始推行休假制度的汉朝还少,跌幅之惨烈,相当于2007年的6000点的股市跌回998点,除了旬休外,全年法定节假日只保留清明节和春节,每节放假3天,除此之外,还有元代皇帝生日天寿节和冬至各放假2天,也就是说,一共只有10天法定休假。
说不懂娱乐的皇帝,真是应了“没有最不懂,只有更不懂”那句话,明朝朱重八从小讨饭,脑子里估计就根本没有“休假”的概念,他最大的骇人创举,就是取消了延续了1000多年的“旬假”(周末)和清明节,也就是说明朝官员既没有周末,也不能过清明节(真是无人性啊),只是规定,个人确有私事可以请假,全年法定休假只保留春节、冬至、皇帝生日等3个节假日,每个节假日3天,一共9天,比元朝还少一天,于是,明朝官员又回到漫漫长夜,踏进了史上休假最少的朝代。
但这种违反人性的制度实行一段时间后,广大基层官员们纷纷喊受不了,最后朱元璋不得不给官员设了个“寒假”:各级衙门从12月20日“封印”休假了,次年1月20日“开印”上班,一年的私事要在一个月里集中办完。同时也规定,即使集体放假期间,除了司法案件可搁置外,其他的工作还需要员工时不时地回来一趟。尽管明朝官员清明节不能放假,老百姓却不受这个制度的束缚,依然喜欢外出扫墓和春游。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到了后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官员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制度。
回顾中国休假史,不难发现,休假多少与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此种现象,令人深思。
参考答案
《不做财富的奴隶》参考答案:
1.用意是引出本文的论题,同时也间接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作者开头引出本文的论题:什么是真正的财富。接着,作者围绕这一论题,从不同的角度,运用递进式的结构形式,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最后归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作者认为,真正的财富是由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决定的,包括了健康、道德、快乐等。
4.作者引用名人名言,能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雄辩力,更好地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
《底线》参考答案:
1.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2.比喻论证,把底线比作江河的水线,把抽象的底线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说明做人做事要有底线的意义和无底线的危害,从而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3.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之上的,一个人有了底线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有底线,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取得人生的成功。
4.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实际加以阐述,最后适当总结。示例: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为人处世的底线。课堂上不做干扰他人的事,考试时遵守纪律不作弊,文明出行等就是一个学生应守的底线。底线意识应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作为一个人应坚守底线,不应该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