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悦
不知道诸位在年轻时或在尚属年轻的当下,有没有突然或者间歇性爆发一种不确定性导向的自我焦虑“癔症”。在这个时期,当你独处,不经意间,你的内心就会有很多种声音开始激烈对撞。这时候的你,脑袋中有着各种复杂的心思,但细想又简单,只是神奇的意识往往会把人带到难以言喻的境地去……
我常常这样。怎么解释呢?或许可以理解为很多个自我在进行思潮碰撞,即便那些支离破碎的议题包罗万象;或许就当作是在做白日春秋大梦,因为想象与执行力根本就相差甚远;或许直接认作是一场轻松的自我审判,我还是相信迷惘的下一秒,信念会愈加坚定。
我知道,始终要面对的,其实是自我的苍白,且连自己都解释不清的匪夷所思的内心——但那是真的,还挺有趣的。
二
这是一个跪舔鲜肉的年代,很多人的“成名”或者是“成功”,若是非常让人惊艳,那么主角必定有着你所羡慕的“年龄”。此前我总会惶恐,觉得“最好的年华”就要过去了,自己貌似还“一事无成”。但最好的年华到底怎么定义,我也实在说不上来。几年后,感觉自己还年轻,也在自我激辩中开始变得不再畏惧年岁的增长,不过来世间走一遭,当然要把每个时段的滋味都品尝一番才过瘾。然而,这个社会有时还是会有“年龄绑架”的现象存在,诸如强加于你什么岁数该干什么的想法,又诸如过了这个年龄,某方面就会“贬值”的道义……
仔细想来,这些都重要吗?
三
最近有两部日剧让我受益匪浅,感觉从中收获颇多。一部是《宽松世代又如何》,一部是《我的家中空无一物》。《宽松世代又如何》的豆瓣评分8.6,名副其实,我必须强推一下。宽松世代,是指日本1987年以后出生的人群,也可以大致理解为我国的90后一代。因2002年起日本实行教育改革,摒弃填鸭式教育,学生们学业负担减轻,每周还有两天双休日,所以被称为“宽松世代”。而今,“宽松世代”已经走上社会,不过历史的特殊造就了他们与前辈迥异而富有争议的个性,于是故事就围绕着几个宽松时代年轻人展开啦。我觉得,这真是一个极佳的成长故事。
人越往后成长,越会扪心自问:怎样的人生之路才是好的,才是适合自己的。这大概是二十几岁的人最困惑的一个问题。我曾向往自由,但发现那只是单纯的孩童把戏,自由并不简单。诠释自由主义最棒,且比较震颤我心灵的,应当是梭罗写的《瓦尔登湖》。
梭罗决定独自走进森林深处,在那里度过两年时光,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本《瓦尔登湖》。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他走近瓦尔登湖的那一天,其实是7月4日——独立日。
他为什么要选择在独立日这一天进入瓦尔登湖呢?
他这样解释:人在这辈子都会有那么一天,决定以一个独立的人存在于世,以独立的天赋、独立的处世观与独立的人格在这个世界生存,支撑起对世界的理解及感知。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仅仅是作为社群的一分子,人这一生,总要有一个独立日去开启往后的年岁。
但是伴随着独立的,还有成长的羁绊,这也使“独立”这个字眼看起来更加充满温柔和残酷。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应当有自己的坚持,当然也免不了困惑。认定一棵树木,意味着要放弃一片森林,但森林里说不定有其他更好的大树,可是森林,毕竟是无穷无尽啊。我曾向往能够拥有选择的自由,但也知晓这同时也令人迷惘、纠结与无法向人作出承诺。能够直面困惑吗?把每个选择的优劣一字排开,做深思熟虑的或审慎的分析,最终选出更优选项。可如此理性地判断和作出决策,对大多数平凡的人们,要做到谈何容易。
所以究竟该怎么办?
我以为索性直面困惑,承认自己不够坚定的这部分“软肋”,正视当下成长的现实环境吧。如同剧中的宽松世代们,想想自己,也是经常被迷失在了生活的惊涛骇浪里。
柳乐优弥饰演的道上万里部在剧中一语道破了这代年轻人的状态:考一所觉得自己能考上的大学,找一份觉得自己能找到的工作,就这样过下去。所以人们觉得,这一代人身上的萧条感实在太浓重。也许,只是源自一种“缺失”吧,我无法形容这种“缺失”的感觉是什么,是这个并不靠谱的社会结构,导致他们不被认可、受到质疑,还是一个个不再奋斗的对象太渴望拥有自由与幸福?宽松世代,其实并不宽松啊。
后来,冈田将生饰演的坂间正和在辞职时,和部下说了一番话:七年碌碌无为的上班生活,在这几个月被彻底颠覆,在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经验,也获得了成就感。旁人说:这样太可惜了吧,你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呢,为什么不往上爬?坂间很坚定地反问:前面的路还有什么?往上爬,爬到哪里才是尽头?
成长路上,阅尽繁华也好,寻愁觅恨也好,一切流水东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守,亲手种植一片花园,得到一个小学生无条件的信赖,做出让一百位客人都满意的鳗鱼饭,去搜集各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或是经历……从过程中感受到实在而坚实的快乐,就纯属难得了。至于正义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只要聆听你心里真实的声音,就足够了。
再来说说《我的家中空无一物》,这部日剧所体现的实用程度,堪称绝对干货。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刚刚完成近期以来一项极富意义的大工程——乔迁新居(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且刚满一个星期。
这大概是一次对生活的实体物欲的重新审视。
对物品多过常人的自己来说,要把眼下所有东西蚂蚁搬家似的,搬到一个全新地方,果真是一件艰难的事。想来自己也并非囤积癖或是恋物癖,可东西就是那么多……
因此,怀着学习的目的去读《我的家中空无一物》,实在很有必要。这是近年来日本社会非常推崇的减法生活,只不过女主角麻衣將它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生活哲学用简单的概念描述就是:一切不是必要的物件,统统丢弃。在她的家中,基本感觉就是空空荡荡到变态的程度,那些留下来的,一定是经常使用且最为实用又不可或缺的东西。如果感到难以代入,不妨仔细想想,在每一个普通日子里,从早到晚,你在家中究竟会接触到哪些东西?其实很多东西很久都不碰一次,很多东西被遗忘在一隅,很多东西都是可有可无。
话虽这么说,但要做到“丢弃”,真的很艰难,即便搬了一次家,我舍得丢弃的东西,也是冰山一角而已。尽管在《我的家中空无一物》里,介绍了不少明白晓畅的丢东西技巧,但要学会这项技能,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去改观自己。
值得庆幸的是,对待递减物品这件事,我的行动虽不能十分奏效,但至少不会增加新的物品了。我想,自己要达到“克制自己的物欲,提升舒适的生活”之目标,只是时间问题。
选择经久耐用的好物,并与之相伴相随,自然让我联想到松浦弥太郎与伊藤正子的《好物100》。一位是随笔作家,一位是造型设计师,但他们共同的身份则是“生活美学家”。在《好物100》中,两位介绍了100件值得终生相伴的生活物件,公开了自己多年来十分喜爱和耐用的良品,并与读者分享与这些物件的相处之道。
此前,我无法想象这些没有生命的物品竟如此美丽,它们的确是经年好物,作者赋予它们匠人的心意与心血。自在舒适的生活,除了要有取悦自己的卓绝而独立的品位外,对生活必需品的选择也要尤其慎重。当你身处每一件物品都由你自己精挑细选而得时,你内心的满足与快乐是无与伦比的。生活的精简哲学应持之以恒进行下去才好。
四
生与死是我乐于谈论的一个话题,我也觉得这最寻常不过。
每当外界发生什么天灾人祸的事情,从自我角度去审视,我会这样“胡思乱想”,如果恰好是自己,是不是连“后事”都无法交代好就要“撒手人寰”了?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小时,你又会做些什么?我断断续续想了很久,结果是:向所关心与所爱之人做个简短告别,然后,办妥一切财产转移手续,有多少就留多少,银行卡密码或是各种理财以最快速度转移至亲人名下,无论多少,这毕竟是能留下的最为实在的东西了。
虽然这是个不切实际且对很多人来说都讳莫如深的话题,但细细一想,又能怎么样呢?还是怀着一份感激之心,去珍惜每一个日子,去珍爱身边的每一位亲人和朋友。
五
我在写这篇文字期间,与歌坛暌违八年的宇多田光带着新专辑《Fantome》来了。在某巨头音乐app中,它被要求付费播放,每首歌人民币两元。我感到甚是欣慰,近年来我也陆陆续续买了不少类似的正版在线歌曲,即便触摸不到唱片实体,却也是对听觉的最大慰藉。
宇多田光的盛名不再赘述,而这张《Fantome》胜似精华中的精华。相信我,其中的每一首歌都值得歌迷惊喜,并且,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妙动听。
常常是清朗的月夜,从冰箱中取出微凉爽口的可尔必思,壁挂的音响里播放着那个迷人的宇多田光,有时是情感无比真实直抵人心的《只有两小时的假期》,有时是童谣般闪烁坚定情调的《人鱼》,有时是能感受到母亲般温润气息的《将花束献给你》与《盛夏的骤雨》。好音乐真的值得无数遍回环往复聆听,我也因此度过了很多个内心漾满快乐的夜晚。
六
这个浮躁的时代,信息犹如磅礴的海潮铺天盖地涌来,面对如此状况,我时常会无所适从。近几年,由于外界事物的变幻与冲击,我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喜欢把一切觉得应该展示的东西尽情地展示出来,社交圈的状况往往一天数条,并且同步更新在多个不同的平台上,乐此不疲。那些我觉得新鲜的、高格调的、有优越感的内容,一个不落全部公开。现在想来,在感慨之前自己的精力无比旺盛外,对那些展示的内容倒是没有什么忌讳,或许是眼界的提高与格调的提升,那些从前认为甘之如饴的东西,现在看来却是索然寡味。
我开始变得不喜欢分享私有生活了,那些即使更新了也不知道给谁看的内容,现在稀有发送。这是不是因为我的現实生活变得充实精彩了,以至于无暇理会虚拟世界,还是我的内心波澜不惊了,实则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欲?每当深夜观察那些好友们,或是熟悉的、陌生的人们刷微信的状况,总感到无聊无味。大家都把最好的一面亮出来,似乎在有意无意地互相攀比着,但一个人的真正痛苦与烦恼其实是说不出口或难以说透的,很多事情的另一面不愿让别人知道。
大抵是人活在世上,冷暖自知罢了。
七
十一长假时,我在家追美剧《ZNation》(僵尸国度),我母亲看到后直呼“变态”,我对这件事还是挺耿耿于怀的。说真的,丧尸题材的文化产物是我比较钟爱的一个类型,再扩大来讲,应该是一种末世情怀。同理,能极大地满足猎奇心理与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对这类超自然题材,我也是欲罢不能。因此,不难理解我对《行尸走肉》《美国恐怖故事》每季必追,以及对《怪奇物语》如痴如醉的情形了。
我幻想如果有世界末日,它会以何种形式出现。如果是同丧尸片中排山倒海般的僵尸病毒一般,我思量着,我会存活多久?我在保证自己活着的同时,会照顾好亲人的安危吗?要是看着至亲之人变成僵尸,又是何种感受?如果僵尸遍地,生存成为人类唯一的筹码,那么道德与良知想必会真的沦丧吧?!不过看了那么多同类题材的僵尸末世大片,我想最令人恐惧的或许不是死亡,而是失去了自由的意志。
求生的戏码在随时上演,那些披着主角光环的演员或有着高超的存活本领,或因剧本需要在不经意间阵亡。无论是在荒野还是废弃的城市,认真的演绎总会让人身临其境,而我能感觉到的也不仅仅是刺激与新奇,更多的是对末世的敬畏以及对生存的疑虑。
所以,要是把我投放到一个这样的现实世界,我到底是开场没多久就会牺牲,还是过了很久都完好无损,甚至将见证人类文明的再度崛起?我很难想象,也很难去展望这种情况哪一天会降临。我还是会相信科学以及相信人类的发展规律,但从此,我将渐渐磨练自己的求生本领,或许这就是我对此最大的收获吧。
八
在二十岁刚刚出头的那几年里,我赚钱的目的纯粹就是购物,特别是那些自己一直钟爱的服饰以及生活方式品牌,找代购、逛买手店、海淘,不亦乐乎。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消耗品的选择变得愈加严苛,那些优质、实用、经典,且能突显不俗品位,同时又适合自己的好物,成为我的真爱。不再无谓地去增加东西,对物的诉求开始变得寡淡而自然。慢慢地,转而开始追求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体验,诸如机场的VIP室、飞机的商务头等舱以及那些格调非凡的酒店,甚至,我开始饶有兴趣地研究起诸如SPG、IHG等知名酒店集团的会员俱乐部以及全球航空联盟的常旅客计划,那些积分的增加或是转化,应该就是我下一阶段的兴奋点了。
当然这些东西价值不菲,可我愿意在体验中尽可能取悦自己。所以,在现阶段乃至今后,我赚钱的直接动力变成了——去旅行与去体验。虽然暂且没有闲暇,也没有机缘去环游世界,但我决不会把这个想法束之高阁。
定期去旅行,有益身心健康。而我除了痴迷于未曾涉足的地方外,似乎也十分乐意将某些去过不止一次的城市变成自己经常前往的目的地,城市诸如东京、曼谷;海岛诸如巴厘、苏梅。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会让人兴奋,而到一个不止到过一次的地方,则有一种亲昵的感觉。我知道,我很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总有什么会让我心生共鸣,还有心生向往,所以我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去了解,像一个当地人那般去感受。
在我看来,旅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像当地人那样生活,不管你是不是第一次抵达,这事关你的诚意。我排斥一切走马观花的程序,也不愿去已被无数游客践踏的主流景点,我喜欢去鲜为人知的小巷里喝杯酒。纵然富士山让人趋之若鹜,但并非以登山为目的前去,还不如在富士山脚的某一隐世山村泡一场天昏地暗的温泉来得畅快。同样还有“吃”的方面,米其林餐厅让我着迷,但我亦难以抵制深夜街头料理摊的诱惑。如果可以,我愿正装革履,假装一个深夜下班的白领,饿了的时候,看见路边有温暖的小摊位,一屁股坐在座位上,招呼老板上一碗拉面,或者一碗牛丼饭,温馨而满足。不是一个人的时候,与三五好友去居酒屋也是幸福的选择,点上几份烤物,喝几杯啤酒,互相抱怨抱怨偶尔对生活与工作的不满,时而又哄堂大笑,这会是另一种惬意。要是走在繁华前卫的新宿、表参道或是六本木街头,我更希望自己穿得像个当地人。
Tobesomebodylikeanative.表现得像个当地人(而非游客)简直就令我兴趣盎然,即便一开口说话,极有可能会暴露,但能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就是乐趣所在。去当地人常去的公园,买当地人常买的东西,逛当地人常去的商店,穿戴当地人品位的服装,吃当地人爱吃的食物,并关注当地人常谈论的话题,如此,就升华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一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层面,还能因此多得一位国际友人,何乐而不为。
九
尽管我仍处尴尬年龄,按现今的思潮来看,说年轻似乎勉强,回头看,竟是后辈频出,满眼鲜肉;说成熟也不妥,不仅父母觉得你稚气未脱,就连自己感觉也处在需要各方依赖的阶段。但所幸,年岁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倒不会太在意。我认同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况味,不去感受的话可能还真体察不出来。举个例子,15岁时回眸10岁的自己,感觉自己终于长大了;20岁时回眸15岁的自己,感慨那会儿真是无知到可笑;25岁时若回眸20岁的自己,不明白当初干的都是些什么破事儿;而30岁时回眸25岁,应该也是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心情吧。不管鄙夷也好,嫌弃也好,人总在长大,总要往高处走。正是你这一路走来,成为了现在的你,精彩也好,丑陋也好,都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应当付之一笑。不管怎样,记忆是无尽的宝藏,我总能在里面挖掘出甘醇值得回味的东西,这份感觉,千金难买。
我对现实生活也算是百般热爱,时不时会做一做白日春秋大梦。我相信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也不会亏待他,只要用心感受,就会处处发現惊喜。
在我的认知里,人是依靠期待活着的动物,虽然生活节奏往往机械而无聊,并且日复一日循环着相同的内容,但所幸有期待,或者是怀揣着一种生活终究会变好的执念,换句话说,其实也是一种我要尝尽世间一切的美好信念。于是,我有了生活的激情,也就有了诗和远方,而不是眼前的无知或苟且。
就以苹果女王椎名林檎(日本传奇流行天后,也是本届奥运会闭幕式上“东京八分钟”的音乐创意总监)的一首《自由》作为结尾吧:
早上好/初次生活该如何是好/一切全部都见识一遍吧/尽情地寻乐吧/睡吧吃吧喝吧/愉快美好的生活智慧/大胆地长久地走下去吧/虽然只要活着人生便千姿百态/一定要幸福/要是遭遇挫折/下次就多加练习吧/愉快地大赚一笔吧/虽然只要活着人生便千姿百态/也一定要坦坦荡荡/如此最终必能/选择一条道路/相比金钱最重要的是生活智慧/是敌是友/战胜还是屈服/做决定的一瞬/世界突然间/看起来昏暗而狭小/那么回归自由吧/非常感谢游走在这永恒的世间/酸甜苦辣想通通一探到底/更加努力去爱与被爱/吃吧喝吧/愉快美好的生活智慧/感谢活在这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