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艳
教育部2017年工作计划中,明确指出必须加快优化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启动第三轮学前教育专业行动计划。政府与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引发我们对培养高质量幼儿师资的思考。我校作为广东省首屈一指学的中等师范类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在教改的大浪中与时俱进,积极思考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保障办学质量,对提升学校办学声誉,为幼儿园输入大量的优质师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全国职校《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课程的建设情况综述
通过综合近五年的资料发现,全国职校(含高职和中职院校)在《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课程的建设问题上,研究者们提出如下观点:李云姝提出工学一体化,将社会需求与专业课程相衔接,将岗位知识与理论内容相整合;贾素宁,冯永娜指出,“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幼儿教师职业岗位的需求,努力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好基础。严碧芳主张从PBL 教学模式来设计《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 。有学者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王来圣主张按照“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日程”组织课程内容,将本课内容设计为入园等九个项目,将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挂钩。张晓燕(2011)认为在课程教学上,采用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调查实践法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归纳能力。限于篇幅有限,不再一一枚举。这些研究者的成果为我校搭建《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的精品课程提供了思考方向。
二、 本校《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与特色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既通常所说的“三学六法”。“三学”涵盖:有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属于教育理论课程;“六法”:幼儿园语言活动指导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方法指导类课程以及教育实践(见实习)。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本课程旨在引导幼师学生了解幼儿的生理解剖知识,掌握幼儿园常用的保育技能,培養对本职岗位的责任心。与其它两学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特色:
1.本课程迎合当今教育的指向
2015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广东省一日生活指引(试行)》,一日生活指引的第一部分即为生活部分,包括入园、进餐、盥洗、如厕、睡眠、离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本课程的研究领域内。时至今日,《指引》已经贯彻一年有余,幼儿园对《指引》的践行现状,如何以改促教,通过学习《指引》促进我们的课程发展等都值得我们深思。因此,配合眼下当今教育的指向,重新审视、构建本课程并着力打造成市精品课程亟不可待。
2.本课程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
可以解决幼儿园实际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比如意外事故的处理、营养配餐、疾病的预防等。由于其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学习时可以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联想,最终达到认知的目的。学生在教育实践(见实习)过程中,强烈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手到擒来,学以致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3.本课程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幼儿师资。社会上对保育员、育婴师、营养师等工种的需求量猛增。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婴幼儿的保育知识,考取相应的各种资格证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宽就业渠道。
由以上特色可见,我们将《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定位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中的理论实操一体化课程。依托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我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我们提出如下课程目标:
始终围绕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定位,通过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方式重构完善课程体系,发展学生教育技能为目的。 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任务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案例观摩分析,充实理论背景;模拟工作场景,解决实际任务等,以任务为导向,带动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学的能力、悟的能力、做的能力,最终掌握《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目前本校运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第二版),由万钫老师主编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配套婴幼儿生理解剖知识插图一本。单独依靠这两本教材的话远远达不到我们本课程的目标定位。特别是第三章节“婴幼儿的喂养”是第三版的修订版才增加的内容,与其他章节关系不十分密切。因此,也促使我们进一步重构我们的课程体系,扩充我们的教学资源,能做到与时俱进,将专业理论讲精,将专业实践作深,满足学生专业教育技能的发展需要。由此,我们将上文中的总目标进一步细化,列举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1)落实课程教学大纲体系。将每节课的知识点紧扣大纲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让教学有纲可依。
(2)完善拓展课程内容体系。做到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将保育员、育婴师、营养师的内容融入课程中,使我们的课程更贴近社会需要。
(3)调整课程教学模式体系。在传统的“教学做合一”的经典教学模式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往是教师讲授到某个知识点,将实践作为体验的一种形式。现状要变成每节课从头至尾将学生的活动放在首位。围绕任务,通过学生思考任务,学生探索发现,学生解决任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充实课程教学资源体系。除了以往的教学PPT,典型案例,购置了学具,编制了学案供学生使用,更发挥日益更新的多媒体技术,将慕课、微课等融入课程中,提供线上与线下那种两种学习平台。
(5)拓展课程实践交流平台。以往学生只能在教育实践(见实习)期间才可以下幼儿园。本课程力求“走出去”也“请进来”。与广州市幼儿教育专委会健康分会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定期分批带领学生下幼儿园进行观摩活动, 也聘请优秀的园长和一线教师来校做讲座。
三、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与优势
本校与广州地区的50多所省、市一级幼儿园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签约成为学生教育实践基地。这些教育实践基地都成为学生实践的重要保障。
同时,依托广东省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健康分会的资源,与分会下属的30多家幼儿园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其中,拟签约广州市民航幼儿园与广州市财政局幼儿园成为我校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精品课程的实践基地,拟聘越秀区妇幼保健院的陆军院长,健康分会吴小平会长成为我们的课程顾问。这将进一步加强我们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将一手的信息与资源请进学校里,融入课程中。
此外,加强精良的课程团队建设。本课程中,有外聘顾问2名,高级讲师5名,硕士8人,均为教授学前专业核心课程的中青年教师。为了保障人才培养,学校早在2014年进行了高级育婴师的全员培训,2016年市红十字会的救护员的全员培训。力求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技能扎实过硬、年龄结构合理、拥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课程团队。
另外,学校拥有观察室,实训室,各种人体心脏复苏CPR模型,保障了教学需要。
四、 《學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精品课程设计的基本框架
(一)课程设计理念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鲜出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继而有学者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细节,重点提出了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学习创新能力等,为中职生日后踏上社会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这个宏观背景下,我们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我们的课程精神,理念进一步细化包括:(1)本课程可以扎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掌握婴幼儿卫生与保健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本课程可以激发学生从事学前教育行业的责任心,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对健康的生命充满敬仰。(3)本课程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善于发现,实践创新。
(二)课程模式
本课程中将引用经典的知信行理论模式(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简称KAP)。《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作为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在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目标下,从宏观着眼,课程模式设计如下:
1.K即知识(knowledge)的学习,运用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指由教师的系统讲解,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模式。
即使我们主张在课程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传统的的理论讲授教学模式仍占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对一些概念、原则等问题的精讲与剖析,可以加深学习者的理解程度。在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这门课中,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婴幼儿的生理解剖特点等必须经过精讲。通过理解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的独特性,方能理解我们为什么必须采取那样的保育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案例的呈现、视频的观摩等方式配合我们的讲授教学,并通过思维导图、学案等方式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梳理,扎实基础知识的学习。
2.A即态度(Attitude)的培养,运用情境—陶冶模式
情境—陶冶模式是指在模拟的情境中,通过心理层面的影响,引起学生的情绪共鸣,加强学生有意识学习教学模式。它是由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演变而成。 常言道,动人心者莫乎于情,可见情感态度的重要性。
按照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质量具有丰富保教知识、扎实技保教能,以及热爱幼教事业、保健工作的幼儿师资。在《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这门课中,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共情,将学习成为自己的内心渴望。教学伊始,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提供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思考。比如“你班的幼儿在户外自主活动中扭伤了脚,你该如何采取措施?”“在幼儿园的体检中,发现部分幼儿出现弱视的现象,有什么好方法保护孩子的视力?”等。在解决任务的工作中,学生体验到了幼儿教师的责任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以及解决问题后满腔的成功感。这些利用情境创设的体验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职业技能的学习内化为职业道德情感的需要。这是我们课程“以人为本”的高度体现。
3.P即操作(Practice)的掌握,运用操作式教学法
操作式教学法即通过反复的操练获得某种技能的教学方法。
从微观入眼,通过利用行动导向,结合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可以将本课程内容设置为若干个小的专题。每个专题包括若干个子任务。有效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境、任务提出——初步体验、互动讨论——理论讲授、夯实基础——作练习——探索解决—解决任务、全面提升。
任务通常设置幼儿园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呼吸系统”的学习为例,在这一章节中,可以设置为认识鼻部、认识咽部、认识喉部、认知气管与支气管四个小专题。认识鼻部的专题设置“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地擤鼻涕?”“如果幼儿出现了鼻腔异物,你该怎么做?”两个子任务;认识咽部的专题“认识喉部的专题“引导幼儿知道保护嗓子的好方法”的任务;认识喉部的专题“如何引导幼儿保护自己的嗓子?”;认识气管与支气管的专题“感冒了,该怎么办?”等任务。
综上所述,在我校《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这门课中,讲授教学法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其行有所据。情境—陶冶模式情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操作式教学法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
(三)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经历了几次教材改版,我们发现以下若干问题:一是新版的教材增加了新的内容,婴幼儿生活护理,特别是新生儿的护理,增加了婴幼儿的喂养比重。这无疑反映了现今社会对科学喂养的重视,特别是放开“二胎”政策以来对育婴师、营养师等一系列新兴职业的需求量激增。而目前在社会上从事婴幼儿护理与指导的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因为课时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处于避重就轻的境地。二是学习平台不够宽广,我们以往将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中,靠一本课本与图谱,在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需求,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拓展交流平台已经迫在眉睫。这一点也在我们本次的精品课程改革中调整。为此,将本课程的技术路线总结如下:
1.精确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目标
根据广东省中等职业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我校的办学定位,本课程《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将始终围绕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定位,落实课程教学大纲体系。确保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达成目标如下:完善拓展课程内容体系,使我们的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当下社会需求,凸显中职教育的职业特色;调整课程教学模式体系,充分考虑中职学生学习的特色,调动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实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开拓学生的視野;拓展课程实践交流平台,使课程更生动、更灵动,将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随时随地的需要。
2.整合课程内容,紧扣教学大纲
新增加育婴师与营养师的内容,有机得融合原有的教材体系,重新整合教学模块。整理教学模块的过程,就是重审教学大纲的过程。务必将教学大纲上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落到实处。此外,完善考证机制,将本课程的学习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相挂钩。将保育员、育婴师、营养师与红十字会急救证等证书的考取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凸显中职教育的职业特色。
3.遵循课程特点,巧用教学方法
遵循中职学生的学习特色,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程力求严谨而生动,有趣而实用。摒去以往常用的光讲不练、盲目练习的缺陷,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撑起我们的教学模式构想。
本课程中从宏观上运用知信行理论模式(KAP模式)。 运用讲授教学法夯实理论基石;运用操作式教学法掌握技能;运用情境—陶冶模式渗透态度情感的培养。在微观的具体操作中,将每一节利用行动导向,通过任务型学习,达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效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境、任务提出——初步体验、互动讨论——理论讲授、夯实基础——作练习——探索解决—解决任务、全面提升。
4.凸显课程精髓,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的定位“理论实操一体化”,倡导学以致用是本课程的精髓。一是深入到幼儿园基层调研,考察3~6岁幼儿发展指南、广东省幼儿园一日生活指引的践行情况,总结优秀幼儿园的保教经验,提升课程开发团队教师的素养。二是聚焦时下社会的热点,体现典型案例的生活性。三是定期对学生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实时评价反馈,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度。
5.拓展课程资源,构建交流平台
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实体教学与空中教室的有效链接,改善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及时建立网络化平台,整合手头的教学资源,将教学PPT、典型案例、在线测试、拓展链接等在这一平台上展现。更将眼下的微课、慕课理念深入到课程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线上学习系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随时追踪学生的学习近况。同时,与一线的幼儿园、一线的医院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请优秀的园长与医生深入到课堂中带来一手的咨询。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