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李清波�オ�
一、研究设计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编问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法。调查结果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自编问卷经过发放预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并进行信度检验,形成信效度较佳的正式问卷,后展开大范围调研,其中预测问卷发放80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问卷76份。正式问卷发放500份,回收463份,有效问卷为433份。有效回收率为86.6%。
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涵盖大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素质培养情况,以及大学生亟需培养的能力、高校现有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最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
(二)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M省8所本科院校(以下简称高校)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以下简称大学生),在A校至H校发放500份问卷,抽样被试基本情况如下: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一)创新
从教育学角度来讲,创新是一种文化过程,它是由一种新观念、新行为以及新事物的出现,所引发新方式的推广和普及的过程。笔者认为只要创新主体能够用新方法、新思维、新途径来认识和解决问题,都能称之为创新。本文的“创新主体”,意指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独立思考、协作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有价值的方法、理念、理论、产品等成果。概括起来创新的特征主要包括:新颖性(首创性)、未来性、创造性、变革性、价值性、先进性、时间性、市场性、风险性、协同性、效益性。
(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和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革旧方案的能力。综合来讲,创新能力涉及一个人的多种能力,如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试验能力 、自学能力、吸收知识能力、信息能力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尽管学术界对创新能力还没有统一定义,但许多研究者在“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以及具有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观点上已达成共识。对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在巩固己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学习、发散思维、实践探索而获得知识、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并不是孤立的,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品质、创新知识这几个要素组成,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创新能力组成要素入手,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63%大学生认为亟需培养创新能力
如表2所示,63%大学生认为专业基础知识、工作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亟待培养。大学生更希望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教育教學改革,以期满足大学生在深化专业知识,提升工作实践能力,强化社会交往能力,开拓创新思维等方面的需求。
(二)M省高校普遍采取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如表3所示,M省高校普遍采取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呈现多样化、差异化,普及率较高的培养途径依次为参与老师科研课题、学生自己从事课题研究、社会实习实践、撰写学术论文、课堂教学、相关创新活动;而兼职机会、研发专利、本科生导师制和其他培养途径普及率较低,开拓更为丰富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是一项具有现实价值的课题。
(四)大学生认为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如表5所示,超过40%以上的同学认为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学校硬件资源不足、创新经费不足、考评方式单一、教师队伍不强、缺乏导师指导、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环境。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主要表现为投入不足,尤其是软硬件设施、创新经费、师资导师等。另外考评制度、教学改革、创新环境营造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五)M省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素质培养的侧重点
本文将培养现状构建成创新知识和创新素质两个变量来进行测量。如表6所示,效果相当于百分制的73.3433,整体情况未达到优良水平,创新知识培养现状优于创新素质培养。可见,高校普遍更为侧重创新知识的培养,对创新素质的激发和培养还不足。
(六)大学生创新知识、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双变量积差相关分析,创新知识、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之间呈现显著性高度正相关(R﹥0.8),创新知识较创新素质相关度更大。创新知识、创新素质均为培养现状的主要素,创新知识更能解释培养现状。
(七)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差异性分析
1.创新能力培养的校际差异
通过平均数差异检验分析,如表8所示,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创新能力培养的年级差异
如表10所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在年级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见,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并未达到预期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升。
相关显著性达到0.05水平,***.相关显著性达到0.001水平
责任编辑朱守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