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琦
文道合一:当书法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
陆文琦
书法教育从单一的写字技能传授转向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是必然之路,从技法相融、文化相融、教学之道相融几方面探究书法与语文教学相融之路在拓展书法教育的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的书法素养。
技法相融;文化相融;教学之道相融
当下,书法已经列入基础教育课程,国家明确规定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但仅靠这有限的课时进行书法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书法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各科教师都要在板书、作业批改和日常书写中发挥表率作用,成为学生认真书写的榜样。”可见,书法教育从单一的写字技能传授转向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是必然之路。
书法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能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实际语文学习中,写出漂亮的书法,其实是和孩子能否精心观察、审美有很大关系。书法的结构形态或疏或密,或高或低,或紧或松,或盖或让……可谓千变万化,这对书法认知审美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毛笔具有弹性,可粗可细,有提、按、顿、挫之功能,对汉字点画最富有表现力,变化无穷。经过先民们数千年的实践、创造、总结,逐渐形成一套完美的汉字书写的技法规范,才产生“书法”这一独立艺术门类。历代书法家用毛笔为我们创作了无数佳作,成为今天的传统法帖范本,为我们所临习,书法艺术才得以传承发展。硬笔的出现,是近百年间从西方传入中国,从实用角度看它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硬笔书法离不开传统书法,其技法、理论、法帖无不从毛笔书法中来。学习书法分为选帖、读帖、执笔、笔法、字法、章法等若干阶段,这就要求语文课中的写字教学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技法训练,并注意毛笔和硬笔的融通。
1.腕力指力训练。
写毛笔字时,主要靠手腕的运转,凭着腕力把字的每个笔画送到地方。只有用腕力写出来的字才能圆润饱满、雄健有力,才合乎书法的要求。而硬笔书写则主要是“指上功夫”。那么如何训练腕力与指力呢?
学习毛笔练习方法,练“写字童子功”。在每节语文课十分钟练字之始,老师配以图片和音乐,带领学生练习运腕,形成习惯,锻炼腕力。指腕操,分别是“手腕放松”“手指挤压”“手指弯曲”“握笔绕圈”。而后,再让学生执笔画线段或者圆弧。这方法取自古篆八法,训练方法分别包含了横、竖、撇、捺的行笔动作,要求学生必须以腕带笔,以达到训练手腕的目的。
2.笔画学习。
软笔笔画书写方法讲究提按顿挫、起收分明,语文课的书写笔画教学中也应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1)轻重:在书法当中,无论是楷书、行书,抑或草书,都应当对笔画的轻重变化给予高度的重视。缺乏轻重变化的书体,必然难以具备足够的表现力,呆板而俗不可耐。楷书的笔画轻重,简而言之,则笔画的起落较重,行笔较轻,点则多为从轻入重,出锋从重转轻,但力度需要贯通到底。轻重变化起笔收笔都应该交代清楚。当然,较毛笔而言,硬笔笔画不强调粗细变化与轻重,重要的是吸取毛笔书法的节奏和笔意。
(2)粗细。我们常说要提得起、按得下。提得起就是要求我们敢于在正常书写状态下突然用笔尖书写。所谓按得下,就是让毛笔大面积吃纸,形成粗笔,笔画虽重,也要不失力度与质感。当然,硬笔因为自身属性所限,较毛笔而言,笔画粗细不易通过驻笔时间长短来改变,主要是通过把笔摁到纸上的力度来决定的。
(3)笔速。在笔法技巧中,运笔的速度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技巧之一。笔速不是一个简单的快与慢的问题,它与所要书写的字体,所要表现的风格、节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在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第三学段“识字写字”部分是这么表述的:“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可见,其对运笔速度也是有要求的,在平时的练习中教师就应要求学生“笔尖动得快一点”,形成一定的笔速。
3.偏旁学习。
在书法学习中偏旁非常重要,掌握一个偏旁的写法,相当于掌握了一类字的写法,偏旁书写也是有技可循的。例如:
三框,三框包围上横短,上横短了下横长,上横与竖不连接,竖笔垂露更康健。
八字,八字在上要写大,撇低捺高是妙法,八字在下捺变点,撇高起笔点稍下。
草字头,草字头部不可宽,左低右高见阴阳,古先写竖再写挑,然后写横撇跟上。
刀部,刀部在下不要宽,钩锋遥指横左端,挑钩宜短且饱满,折笔角度是关键。
当然,在语文课的写字教学中,这些书写偏旁的技法,还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做适当调整,以达到效果的优化。
4.结构学习。
结构就是讲点划、位置、多少、疏密、阴阳、动静、虚实、展促、顾盼、节奏、回折、垂缩、左右、偏中、出没、向背、退让、上下、起止、开阖之次序,大小长短之类聚,必使呼应,往来有情。王羲之《笔势论》说:“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这说明要在动笔写字前“预想字形”,先在心中建立字体结构的“印象意识”,做到“意在笔先”,如何建立清晰的结构印象?书法结构规律众多,浓缩为六字:疏密、形体、主笔。简单说,“疏密”即笔画穿插疏密对比;“形体”即字的边缘连线后所成的形;“主笔”即笔画主次问题,长笔画、大笔画为主笔,艺术造型必定有主次之分,具有美感的字主笔必然表现得好。
书法,它可以力透纸背,气势磅礴,又可以清新温婉,细流如水;可以笔走龙蛇,隽逸飞天,又可以小家碧玉,内敛含蓄;它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形式。而书法教育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基本途径与手段,习书的过程就是学生感悟美、创作美和酝酿美的过程,就是锤炼意志,形成品格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和书法文化相融之处,在教学中创意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书法文化,也是一种对书法教育的融合之法。例如,二下《识字5》是一篇介绍宝岛台湾的识字课,第三串词串的内容是“妈祖关帝博物院”,介绍的是台湾的文化特点。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博物院”这个词的时候,出示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部分书法展品,特别是学生在之前的课文中有所了解的“怀素”和“王羲之”的作品。(见表一)教师在不脱离文本的情况下适度拓展,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扩大了书法的视野,感受了书法文化,激发了学生对书法的喜爱。
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中独体字、象形字多的特点,介绍出土的新石器时期象形符号“汉字雏形”的内容,介绍城市、风景的课文我们可以和当地风景名胜中的名胜书迹结合,例如故宫博物院的三希堂法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颠沛流离的经历,又如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曲阜孔庙汉魏碑刻、浯溪碑林等,让学生更加珍爱祖国的书法文化。当然,也可结合“王献之勤练书法”等书家故事,给学生树立学书的榜样。
表一 语文教材:内容与书法文化相融
书法有法,课堂教学亦有法,二法应予融通。
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好课,一定也得精简,内容、环节、手段、语言均要基于学生起点、依据教学目标删繁就简,让思维更清晰,重点更突出,行动更敏捷。
豁然开朗:书法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作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好课,也得点在关键处,激起学生持续探究的热情。例如,《少年王冕》一课中有一段对雨后荷花的描写,全文并不长,学生不解为什么用一整段来写景色,对于学生的疑问,老师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风景?”。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见荷花池中长满了绿绿的荷叶,一片片挨挨挤挤的,透过密密层层的荷叶,可见一根根墨绿的,长着小刺的荷梗在水面上昂头挺胸。荷梗上小扇子似的萼片衬托着亭亭玉立白里带粉的荷花,荷花千姿百态”;有的说,“一眼望去,树木葱茏。树上长满了青翠欲滴的叶子,大雨过后叶子上还有滴滴水珠,使得叶子晶莹透亮。树下的花朵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害羞般含苞待放,微风徐来,又好像翩翩起舞的少女,此时此刻,如诗如画”。
学生通过想象有了精彩的生成,他们的表达不仅带给大家美的享受,也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学生体会了荷塘的有“色”、有情激发了王冕学画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又通过朗读、前后文联系,将荷花的生机与王冕的自强不息联系起来,了解这个段落是王冕人生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之前的疑问迎刃而解。
意趣盎然: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既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求变化中有呼应,达到整体和谐。细品之,可谓意趣盎然。而对于大脑的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首先需要对教育活动产生热情,才会有对教育活动的智力投入,好课也得充满趣味,让儿童向往。例如,在教学《鲜花和星星》一课时,学到“满”字,老师采用游戏动作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给杯子注水,水满了从旁溢出,从而让学生了解“满”的意思,并感知“满”是左右结构的字形特点,这个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热情,让孩子牢牢记住了这个字。
融会贯通:书法的气,是指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趋向与态势。好课也一定是知识、能力、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融会贯通,有质,有量。例如,在学习《小鹰学飞》一课时,读到“小鹰鼓了鼓劲儿,跟着老鹰奋力向上飞。”,老师出示“奋力”一词,“小鹰又要准备起飞了,瞧,它跟着老鹰奋力往上飞呢。奋力就是使出全身的劲往上飞,瞧,这一撇一捺多像小鹰展开的双翅。咱们学学小鹰奋力飞的样子读读这句。”在这段教学中,老师并没有脱离语境讲词语,而是将词语的教学与语境有机融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学生既读懂了“奋力”的意思,形象地记忆了“奋”的字形,还感受到了小鹰的坚持与努力。
当然,好书法还得“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刚柔相济”,刚力,铁画银钩(粗狂或者雄壮等),柔力,行云流水(细致或柔丽等)。而好课也要有张力,也应是感性与理性并存。
书品似人品,教学如书法。从书之法到课之法,张弛有度,收放自如,重点突出,情境交融、意趣共生、必能达到互融共进的效果。
书法及书写教学本就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坚持书法和语文学习的融合教育,有助于拓展书法教育的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的书法素养,使语文学科教学的魅力增值。
J292.1
A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章编号】1
1005-6009(2017)37-0014-03
陆文琦,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南京,210000)副校长,一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