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火焰转换心灵

2017-06-30 05:07张海梅
新课程·教师 2017年5期
关键词:火焰赞美孔子

张海梅

(甘肃兰州市榆中县恩玲中学)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他的学生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转换。”

像这样有关教育的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有着重大的启迪和指导意义。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究竟该把它作为一项怎样的事业呢?我认为这就是“点燃火焰,转换心灵”。所谓点燃火焰,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走向觉悟的道路;所谓转换心灵,就是改变意识思维的愚智,走向智慧思维的道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对学生心灵的塑造与引领,就是点燃火焰,转换心灵的过程。

一、以文化人,彼此成全,走向觉醒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和引领主要体现在教师用自己的智慧、文化来教化人。这些智慧来自教师自己对圣贤智慧的学习、实践,进而将这些智慧的结晶推而广之,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使学生也成为具有智慧的人。这就如同中国古代的老子、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这些人各自成为他们本民族的智慧代表,但并不希望自己的智慧随着自己的离去也湮灭于世间,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将这些最好的智慧流传于世。作为老师,尽管大多数没有黄老、孔孟那样的智慧,但是却可以将这些智慧阐述给后世子孙,让他们拥有智慧人生,造福于万代千秋。韩愈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所传的道,也就是古往今来的圣贤之道。在这个传道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在感化着别人,另一方面也在感化着自己;师生之间的互相感化,也即是互相成全,是在共同走向觉醒智慧之路。

二、赏识优点,激励赞美,塑造高尚人格,走向完美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它体现了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原则。诚然,惩罚教育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措施,也只能偶尔使用,或者对极少数屡教不改的学生运用;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惩罚可能导致更大的对立。相反,教师若能运用赏识教育,发现学生的优点,赞美鼓励,学生就会更好地配合老师,进而打造完美人格。

关于一个人的优美人格,按照孔子所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就是智慧,无私,勇敢,多才多艺,以及礼乐才能。孔子原本的话是: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一个人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这些还不够,还要加上礼乐才能成为完人。孔子当然知道这样的完人无法实现,于是又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临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得到利益的时候想着是否合乎道义,在危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并且不忘自己贫苦时候的承诺,这就是完人。但在具体的现实社会中,这样的人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尽管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任何人都有其可取之处,世间绝没有百无一是处之人,即使世间那些巨奸大恶之徒,仍有其良心未泯之光点。

作为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而不能只盯着学生身上的错误。如果我们只看到一个人的缺点,那我们就会看到他身上的无数缺点,这一个缺点解决了,下一个缺点又来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批评学生,可能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很不成器,逐渐形成自卑心理或者自甘堕落的心理,会觉得自己反正一无是处,不如得过且过,这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造成极大伤害。

老师的赞美犹如阳光,犹如雨露,而学生犹如禾苗。在赞美的阳光下,在赞美的雨露下,学生就会茁壮成长,奋发向上。学生会觉得自己是有潜力有优势的,只要自己把当下的优势尽情发挥,就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比如,一个学生可能幾个科目的成绩都考得很糟糕,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帮助他找到自己的优势,如学生可能具有较好的记忆力,这时教师就要赏识他突出的记忆力,并且引导他做其他学生的榜样,让他背一些好的文章,和大家一起做比赛,让他找到自己的优势,培植他的自信,这样学生就容易自我进步,而不是自暴自弃。像这样教师不断发现学生优点的过程,其实也是发现自己心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用赏识和赞美,引导了学生,更是开阔了自己的心胸,让自我更接近于完美。

三、真诚沟通,成为朋友

真正的教育在于师生之间无距离地沟通,老师和学生之间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一点,在孔子的教学中就有明显的体现。孔子本人也提倡师生之间零距离的沟通,比如孔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说的是:各位同学,你们以为我在教学上对你们有什么隐瞒吗?没有啊,我什么都没有隐瞒你们,我的一举一动都无不展示给你们,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啊!孔子说的是多么的坦荡!孔子到卫国去的时候,拜见了当时名声很不好的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了,这时孔子就发誓说:“我要是做了什么不合乎礼仪的事,就让老天收拾我,就让老天收拾我吧!”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孔子和其弟子之间是何等的融洽和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

正因为孔子和他弟子之间有那种真诚沟通,他才教导出了那么多有成就的学生,如果当年孔子不能与学生很好的沟通,也许孔子在今天人们心中又是另一种形象了。

所以我们今天也要学习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用良好的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意与老师沟通,对老师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谈论自己内心最秘密的话题;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乐地成长。

四、引导学生宽容悦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悦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宽容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内心雍容大度的自信,是内心充满幸福感的外在体现;是喜悦与绽放,是宽厚与仁慈,是高尚与智慧的流露。在宽容悦纳者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祥和的、是太平的,在刻薄的人的眼中,世界是阴暗的、是残缺的。宽容者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生活在千头万绪的现实中,难免出现各种失误,我们以何种态度对待犯过错误的人,这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更是我们人格修养的综合反映。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好动,涉世不深又喜欢冒险探究的群体,这些个性鲜明的个体,在人生的崭新舞台上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而出现错误的原因更可能五花八门,有的由于粗心,有的由于好奇,有的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之,孩子们犯错误极其稀松平常而又屡屡重犯。这时,作为教师,是采取惩罚,还是采用宽容,就显出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惩罚可能对问题的解决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宽容可能并不能马上奏效,但对孩子一生美好心灵的培养具有正向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在具体的教育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包容接纳学生的过错;另一方面,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包容他人,学会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总之,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和道德的引领应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这是一场全程参与,全员体验,全情投入的重头戏,而不是作秀,不是搞一次活动、交一次总结、开一次班会、发表一番讲话就能实现的。教师要善于规划自己的教育生涯,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用心陪伴学生,不断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让他们走向更智慧的明天!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火焰赞美孔子
远离否定式赞美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缤纷的火焰
火焰
鸬鹚与鸭子
为自己点赞
赞美胡子(共4则)
多一句赞美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