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容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三中学)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无独有偶,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义也说过:“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要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然而,当代著名学者杨东平在《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有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更有甚者变成一种应试训练。”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语文美育功能几乎缺失。但是语文美育的激励功能可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基于此,笔者在自己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进行美育渗透:
一、利用教材中蕴含的美来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无论是自然美、生活美,还是艺术美,都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的。笔者在结合自己生活、人生、社会经验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引导他们进入情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高中学生的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相对较好,所以对包括语言、音乐等非直观性形象在内的美的形象都有一定的感受、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朗读气氛,或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本和生活链接起来,让学生领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壮美,“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的优美,“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的幽美。这些不同风格的自然美带给学生不同的美的熏陶,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和生活。
自然之美让人产生情感上的愉悦,社会之美会让人明白真善美和假恶丑。所以和学生一起欣赏教材上的经典文章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人性美,如,学习《离骚》时,引导学生理解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社会责任感;学习《陈情表》时,引导学生感悟李密字里行间洋溢的“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感人的亲情美;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时,引导学生感悟孔子身上那种可贵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担当精神。
二、营造美的教学氛围,创造美的教学环境
美国教育家博克说过:“我们所谓的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美的情感与美的形象的关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情感因素来体悟它。结合高中学生鉴赏美的特点,笔者注重营造美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冲动,引导他们在美的情境中感受、鉴赏美的形象。例如,在教授《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的诗歌部分时,把古典诗词和相关音乐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诗歌《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和《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同时进行配乐诗词朗诵比赛。
三、注重对语言的多种体验,感悟汉语的意义美
台湾著名学者、诗人余光中先生写道:“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让我们长保中文的灵活与清纯。”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有强烈的人道、人生、人性、人格意向。所以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根植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文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创设一种如痴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审美情境,师生共同从中体悟语言的妙处,进而给予学生一双探求人生真谛、发现生活真善美的慧眼。
古人说:“文章本是有情物,文字不是無意言。”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创设具有美感的情境,让学生亲历亲受,自感自悟,静思揣摩,把语言在心中彻底内化。如,讲授戏剧单元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窦娥冤》《雷雨》,切身感受汉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当今中国伴随着商品化进程,已迈入一个技术化社会,商品意识、科技意识、纯技能意识向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渗透,这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如人的生命意义、存在意义、价值取向的严重挑战。所以千万不能把语文教学当作语文训练,而应该当作语文教育;也不能把语文教学当作单纯的语文学习,而应该是语文审美的熏陶。
我们要充分认识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特征,在随后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让高中语文课堂上随处可以看到思想的碰撞、审美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实现真正的“大语文”和“真语文”,进而为未来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健全人格和深厚人文底蕴的人才!
编辑 高 琼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