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学习

2017-06-30 16:10邹方晨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意识

邹方晨

摘要:高三语文作为高考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其分量是不言而喻的,显然学好语文,是赢在高考的必备条件。那么,高中三年,该如何学好语文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学习 积累 训练

笔者认为,首先是要正确地认识语文学科,端正对待语文的态度,经常听到有同学吐槽:“语文啊,提分难,学不学都一样!”“语文主要是靠发挥,平成没必要学!”此言差矣!这样的观点无异于陷入消极徘徊的怪圈,长此以往,也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了。高中一路走来,我认为端正对待语文的态度,付出足够多的努力,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语文提分也就没有那么难了。那么,什么是态度端正的表现呢?

首先,一定要及时完成语文作业。作业的目的一是复习,二来预习,三是积累。不论哪种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即使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用着一门语言,也请给语文分配一点时间,从及时完成语文作业开始吧!完成作业的前提是一定要听老师的教诲,无论你多么才华横溢,请相信老师的阅历和经验一定比我们学生丰富,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与师同行若星月伴之,可以照亮前行的方向让我们少走弯路。其次,要保证作业质量。

其次,要端正学习语文的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指引你提升,否则就不要抱怨“语文提分难了”,没有做好提分的准备,怎么会有提升的结果呢?

另外,要注重平成的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就是这样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积累的内容,我认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另一类是作文技能的积累。如何积累呢?我的做法是一定要备好基础积累本和札记本。将基础积累划分为以下三大板块:字音字形字义区、文言文区、方法区。注意一定要有调理,分门别类的积累,如词语按A-Z26个字母分别记在不同页面,粘上分类标贴并划分开音、形、义,如此一来,有利于快速查阅,也就相当于有了一本“自制小词典”甚至“语文知识大全”。因此,关于积累本的选择,分类活页本是再好不过的了。札记本用来摘抄作文素材、优秀作为、好句好段。学多人都有在本子上记录但在脑海里记不住的经历,其实只是重复的次数不够多罢了,运用好细碎的时间,吃饭时、排队时、跑操时,拿出积累本反复翻、反复看,吸取其精华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长此以往记录下的内容也就真正地被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积累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千万不要不屑或不敢摘抄他人的文章,多吸收多借鉴他人的精华,终归是有益于语文的学习、成绩的提高的。更何况如果运用到考试作文中时,他人文章中的精华已经转化为自己笔下的新东西,到自己写出优秀的作文时,你的文章亦会成为他人的素材。因此,不必有所顾虑,一定要多积累、常积累。

第三,经常训练。所谓之训练,也就是做题练手,可以分为套题训练和专题训练。关于套题训练,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限时,也就是说要将答题时间限定在两个半小时之内,模拟考试过程,通过限时训练,能有效提升答题速度,增强应试能力。只有经常训练,考试时才能从容不迫、一挥而就,避免出现紧张、答不完题、脑海空白、思路卡壳等“考场综合症”。而专题训练,主要是训练自己的薄弱题型,也就是补短板。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强调一下核对答案、反复感悟的重要性了。做完每套题、每道题,务必及时核对答案,对比自己的答题语言与标准答案的规范语言,找出差距、反思不足,归纳方法并触类旁通。核对答案的过程,也是积累和补短板的过程。积累答题模板,提炼语言、关键字,找出自己不擅长的题型,反复训练,久而久之,就能取长补短了。此外,答题时务必记住两大意识:标序号分条意识与关键词意识。坚持之必能“向规范答卷要10分”,取得好成绩自不待言。

第四,坚持阅读。“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语文是一门不仅需要牢固的基础知识,规范的答题技巧的学科,更需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阅读,恰恰是培养文学素养、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读诗歌散文,感受或雍容华贵或清新明丽的文风;读时文杂评,提炼或一针见血或诙谐幽默的酣畅淋漓;读小说传记,领悟或崇高或平凡的多彩人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优秀的语文成绩离不开广泛阅读的积淀。

第五,认真练字。优美整洁的书写是二卷得高分的必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可以说书写是许多题目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练好字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练字一定要重质量不要重速度,一定要平心静气,有时间有质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练出好字,在考试中笔走龙蛇,否则,慢速练字都写不好,考场上的高压环境中,写快了又怎能做到优美整洁,争取到宝贵的卷面分呢?

诚然,语文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但端正的学习态度、勤于积累、精炼训练、广泛阅读、一手好字总归是有益无害的。

猜你喜欢
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中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强化“四种意识”提升“四种能力”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四个意识
四个意识
四个意识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