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影响因素量表编制研究

2017-06-30 14:01王笃明王婷婷高维马娜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影响因素

王笃明+王婷婷+高维+马娜

摘要:分类对于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进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至关重要。为促进垃圾分类行为研究工具的本土化,编制公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影响因素量表,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及结构化访谈初步确定量表的理论架构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问卷初稿进行预测试,继而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等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和修正。结果表明:(1)问卷具有良好地区分度和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效度;(2)確定了影响公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9个因素:环境态度、感知到的行为动力、自我效能感、环境价值观、道德规范、垃圾分类设施、政策举措、宣传示范和公共意识。该问卷适用用于公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研究。

关键词:生活垃圾 垃圾分类 影响因素 问卷编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数量猛增,“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峻。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是指居民将生活垃圾按规定分类,并分类投放到指定的设施或变卖的行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是垃圾有效管理的必要前提,是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首要关键环节,利于提高垃圾后期处理的效率和效益,减少垃圾在后续填埋、焚烧等过程中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

本研究将在中国国情背景下基于国内外的研究理论提出初步量表架构,探讨影响我国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因素,确定其具体内涵,从而开发更具有通用性和全面性的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影响因素量表,为公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工具。

二、研究内容

1.问卷设计(略)

(1)基于文献资料的项目收集

本研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借鉴了Tonglet,M.,P.S和Phillips等学者关于生活垃圾回收行为研究中的环境态度(Attitude)、感知到的行为控制(Perceived control)、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道德准则(Moral norm)、情境因素(Situational factors)、成果(Outcomes)、结果(Consequences)和社区关注(Concern for the community)维。国内研究中主要参照曲英关于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研究问卷中的相关条目,涉及有环境价值观、公共宣传教育、垃圾分类设施、项目类型和感知到的行为动力等维度。最后结合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A-B-C理论,提出问卷框架维度。

(2)基于结构化访谈的项目收集

本研究结合我国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对相关居民进行深度访谈和调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确定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以期更加符合我国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者对30名社会人员进行了一对一形式的结构化访谈,访谈结果发现垃圾源头分类影响因素除了有居民自身的内部因素外,外部情境因素亦是影响公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重要因素。外部情境因素有物理性的因素和社会性的情境因素,前者如分类垃圾箱颜色分类设计对居民实施垃圾分类具有引导作用;后者如家人或朋友带头进行垃圾分类对实施垃圾分类同样起到促进作用。访谈最终确定48项影响因素相关条目,例如:垃圾桶分类图标统一且易于理解对于我进行垃圾分类很重要。

(3)项目筛选和问卷初步编制

将基于文献选择的影响因素条目和结构化访谈收集的影响因素条目作合并调整,邀请心理学研究生、教师和保洁人员共9名对项目合理性和项目语词表达及语句通顺性等做进一步的修订工作,最终确定57项影响因素条目,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将其归纳为内部条件因素和外部条件因素两个层面。影响因素量表各项目采用Likert 5级记分。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维度框架详见表1。

2.问卷预测试

研究采用纸质问卷现场发放和回收的方式抽样调查测试了浙江杭州小区、商场等场所的社会人员,共发放213份问卷,回收问卷共计209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8.1%,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07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9.0%(注:问卷没有回答完整,或一份问卷中所有题目回答一致或绝大部分一致,判为无效)。具体人口统计学指标见表2、表3。

问卷预测试过程中主试为3名心理学研究生和1名心理学大四学生。测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施测前主试先给调查对象分发问卷并解释指导语,然后,开始正式测试。问卷施测过程中,为保证问卷数据质量采用主试和被调查者“一对一”方式进行问卷填写。测试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并给予被试小礼品一份作为报酬。

三、数据分析

对回收后的有效问卷进行计算机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

(一)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主要考察测验项目区分度。区分度分析首先采用的是“临界比率”(critical ratio:简称CR值),即进行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和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样本的每题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剔除决断值未达0.05显著性水平的条目,由表4结果可以看出,应剔除未达0.05显著性水平的9、12两题。研究又通过单项得分和项目总分的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来进一步检验项目区分度,剔除相关性未达0.05显著性水平的条目,由表5结果可知。应剔除未达0.05显著性水平的9、11、12三题。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1.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可以考察问卷是否能够测量出研究者设计问卷时假设的某种结构。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时所包括的题项为项目分析筛选后的54个题项(不包括第9、11、12题)。

(1)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研究选取取样适当性(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取样适当性及因子模型是否适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MO值0.893,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7949.575,P<0.001,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2)因素提取

进行因素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极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由碎石图(图略)可以看出,从第12个因素以后坡度线开始平缓,又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因而以保留9至11个因素较为适宜。

采用SPSS13.0对预测问卷数据以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共同因素,以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旋转,由表6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共有11个成分,这也是因素分析时所抽取的共同因素数。11个共同因素可以解释的总变异量为69.641%。因为转轴后的因素矩阵中第10、11个因素层面所涵盖的题项内容少于3项,所以将之删除较为适宜。题项删除后的因素结构也会改变,因而进行了第二次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以验证量表的结构效度。

2.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1)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研究选取取样适当性(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取样适当性及因子模型是否适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MO值0.898,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7663.276,P<0.001,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2)因素提取

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包括的题项为筛选后的51个题项(不包括第9、11、12、7、10、30题)。由碎石图可以看出,从第11个因素以后坡度线开始平缓,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保留9至10个因素较为适宜。

采用SPSS13.0对预测问卷51个题项数据以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共同因素,以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旋转,特征值大于1的共有10个成分,这也是因素分析时所抽取的共同因素数。10个共同因素可以解释的总变异量为69.499%。转轴后的因素矩阵中第10个因素层面没有涵盖题项,因而取9个共同因素数,可以解释的总变异量为67.506%。其中第52题(是否加大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宣传力度)无论是从语义还是实际生活角度考虑,与第2个因素层面(垃圾分类桶和垃圾分类标识)的其他题项不属于一个范畴,又第52题与第53题(垃圾分类宣傳时间是否较长)相关系数R=0.533,P<0.001,相关性较大且达到显著性水平,所以合并第52、53两题,最后问卷剩下50个题项,题项合并后的因素结构也会改变,因而进行了第三次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以验证量表的结构效度。

3.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1)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研究选取取样适当性(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取样适当性及因子模型是否适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MO值0.898,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7453.455,P<0.001,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2)因素提取

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包括的题项为筛选后的50个题项(不包括第9、11、12、7、10、30、52题)。由碎石图可以看出,从第11个因素以后坡度线开始平缓,又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因而以保留9至10个因素较为适宜。

采用SPSS13.0对预测问卷的50个题项数据以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共同因素,以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旋转,由表7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共有10个成分,这也是因素分析时所抽取的共同因素数。10个共同因素可以解释的总变异量为69.874%。转轴后的因素矩阵中第10个因素层面没有涵盖题项,因而取9个共同因素数,可以解释的总变异量为67.851%,而且每一个项目的因子负荷都大于0.4。

4.因素命名

根据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中转轴后的因子负荷矩阵数值,并且结合预期研究框架,将50个题项归纳为9个维度。

(三)信度分析

研究以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Alpha系数)来检验公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影响因素问卷的信度(结果见表7)。

由表可知,该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6,量表9个因素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大于0.8,表明该问卷有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作为公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信的。

(四)效度分析

根据心理测量学家Turker的理论,构建健全的项目所需要的项目和测验的相关在0.3~0.8之间,项目间的相关在0.1~0.6之间,在这些相关全距之内的项目为测验提供满意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各因素之间呈中等水平的相关,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素与总分之间呈中等水平以上的相关且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说明各因素较好地反映了问卷所要测量的内容。

四、讨论

公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研究结果表明,所编制的问卷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的结果接近预想的问卷构架维度。研究中所使用的文献资料分析和结构化访谈等方法较好地综合收集了可能的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编制的问卷题项经过相关专业人员的讨论和修改,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

在结构效度方面,研究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结构化访谈进行调查,提出问卷构架维度,影响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因素维度有环境态度、感知到的行为障碍、感知到的行为动力、自我效能感、环境价值观、道德观、主观规范、社区关注、垃圾分类设施、法律法规、公众宣传教育、示范性规范和项目类型13个维度。经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归纳有环境态度、感知到的行为动力、自我效能感、环境价值观、道德规范、垃圾分类设施、政策举措、宣传示范和公共意识9个维度。比较预想的框架少了感知到的行为障碍,合并了道德观和主观规范、法律法规和垃圾分类设施部分题项、公众宣传教育和示范性规范、社区关注和项目类型。

对于减少的4个因素,本研究认为原因如下。感知到的行为障碍主要从时间、空间、金钱和精力方面考察对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影响,其影响主要集中在公众的分类意识向具体分类行为转化过程中,即在垃圾分类行为实施过程中才能明确体验到行为障碍。我国垃圾源头分类的推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公众垃圾分类意识还不强,尚处于培育形成期,分类行为的转化与执行就更为滞后,因而感知到的行为障碍这一因素目前暂时对于我国居民进行垃圾源头分类影响不大,删除这个维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道德观和主观规范都是居民感知到的行为期望,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的道德期望,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人的规范期望,可以归为一个维度。垃圾分类设施中的垃圾分类袋的分发实属于相关部门的举措,与垃圾分类设施属于不同的范畴,它和政府政策归为一个维度是可接受的。公众宣传教育和示范性规范两者都具有示范教育的含义,归为一个维度比较贴合实际。项目类型考察居民垃圾源头分类实施的自愿性,而社区关注是居民对自身所在的环境的关注程度,从两者的含义上讲均属于公共意识,是可以归为一个维度。总体上来说这9个维度是有效、合理的。

研究中影响因素量表的9个因素可以解释的总变异量为67.851%,因素分析的结果对原始变量的代表性可接受。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6,量表9个因素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大于0.8,表明该量表有高内部一致性信度。这些结果指标表明公共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影响因素量表是可靠、有效、理想的量表,可以在公共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研究中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明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可行性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02):14-16.

[2]曲英.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10.

[3]陈天年.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测量问卷编制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04):93-95.

猜你喜欢
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影响因素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生活垃圾转运站工艺和设备的选择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处理工艺研究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