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2017-06-30 17:03陈学军
重庆行政 2017年3期
关键词:荣昌工业化工业

陈学军

新型工业化是落后地区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荣昌区是城市发展新区,在“十三五”时期正处于“撤县建区”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对荣昌积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荣昌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新型工业化是对工业化的深化和提高,不是另起炉灶,是立足现实基础,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补齐短板,增强工业发展物质、技术基础的过程。荣昌区委、区政府把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区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工业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一)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从2007年起,荣昌区委、区政府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突出工业第一支撑、扎实开展“实体经济发展年”主题活动,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科学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主动作为,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全区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16年,全区实现GDP368.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812.64亿元,同比增长14.5%;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5%,拉动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

(二)产业园区建设给力,集聚发展平台坚实

“十二五”期间,荣昌区陆续出台《荣昌县强兴工业十五条》、《关于加快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促发展二十五条措施》等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科学规划布局产业园区,并建立健全了产业园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激励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夯实科技进步基础,使产业园区成为荣昌工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的主战场和大平台。2016年,荣昌工业园区总产值已达640.48亿元,累计进驻企业385家,建成投产292家,工业类合同投资总额60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共14个。

(三)工业结构得到调整,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从荣昌区工业发展实际出发,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着力点,启动主导产业规划发展工作,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提档升级。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2.3%,其中,生物医药产业77.1亿元,增长21.6%;节能环保产业65.6亿元,增长35%。工业结构的优化,使荣昌区三大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6.4∶56.5∶27.1调整为2016年的12.2∶63.5∶24.3,形成了以一产业发展为基础、二产业发展为主导的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新区”新格局。

(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创新驱动良性发展

荣昌区大力推进工业企业结构调整,推动发展了诸如华森制药、方通动物药业等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较快成长,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2016年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城市、重庆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经认定的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2家,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工业增加值达2.9%。这些企业将逐渐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工业经济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增强。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瓶颈制约和有利条件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还存在瓶颈制约

1.工业基础有待加强。一是荣昌现有的“4+1”主导产业中支柱企业较小,新型产业和高新产业企业较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缺乏一批支撑作用和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2016年荣昌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3户,规上工业企业个数在全市38个区中位居第五位,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居第14位,户均产值居第18位。二是主导产业对整个行业发展的拉动小示范作用弱,多数企业是通过政策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入园的,这种集中仅仅只是一种地理上的集中,各企业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合作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机制尚未形成。这说明荣昌区工业基础还相当薄弱,属典型的工业小区。

2.工业结构有待优化。一是现有产业结构中,煤炭开采和洗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在2016年实现产值231.1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6.8%。这些企业都属传统产业,大都存在產能过剩或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是国家严控发展的产业。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特别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吸纳转化科技成果能力较弱,缺乏成熟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广阔的尖端产品并不多。

3.物流体系有待提升。一是缺乏专业物流企业和现代仓储配送中心。目前,荣昌区物流仍以传统模式为主,主要是通过企业采取自备车运输和委托货运拼车运输,缺乏运输龙头企业和专业运输车,物流成本较高。物资仓储配送也以企业自建为主,当物资集中到货时库房容量不足,当物资生产消耗一定量时,又存在空闲浪费的现象。二是交通运输单一。荣昌区公路运输出镜线路较少,仅有一条东西走向高等级公路且收费较高,缺乏南北走向出境快速通道;铁路运输方面,荣昌火车站属四级站,设施比较落后,企业往往只能把货物先发到重庆、永川或隆昌、内江等地,然后再通过公路运回荣昌,增加了物流成本。

4.投资环境有待改善。目前,还有少数干部在思想上还没有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上来,在行动上还没有参与到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中去:有的对发展工业经济的优势认识不足,缺乏勇于拼搏的意识,对发展工业经济的形势判断不准,缺乏大胆实践的信心;有的对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迟迟找不到切入点,对发展工业经济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环境建设重视不够,破坏工业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面对荣昌区发展工业的优势和不足,全区上下务必牢固树立“工业强区”的战略理念不动摇,把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作为荣昌经济发展的关键来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新跨越。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利条件

1.新的区域政策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落户重庆,有利于荣昌融入国家和全市开发开放的大格局,提升开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为荣昌多层次、多角度选择和组合利用政策,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争取资金投入、项目布局搭建了重要平台。荣昌在基础设施、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项目将继续得到国家、市上的大力支持。

2.新的发展战略引领。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的加快实施,重庆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把新型工业化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有利于荣昌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3.新的产业政策推动。国家出台实施《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加大推进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有利于荣昌抓住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国内外产业进一步加快转移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严格控制对过剩产能、水平落后产业的投资,对产能过剩、生产落后的企业,通过市场手段淘汰转移部分产能,采用兼并、重组、破产等方式,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4.新的区位条件独特。荣昌“撤县设区”为全区加快发展注入新动力,将助推荣昌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荣昌发挥门户地位和纽带作用,提升区域资源集聚辐射能力,助推荣昌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重点

(一)抓项目带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抓项目储备。荣昌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改变现有“4+1”主导产业数量多、体量小,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必须有强力支撑的项目的持续拉动。因此,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项目储备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特色项目储备库。区发改委、区经信委和区招商局等部门要根据我区的优势资源和发展实情,结合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市、区政府为落实这一政策采取的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规划一批发展前景好、能够延伸产业链、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加大项目可研力度,强化包装推介,为我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项目基础,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2.抓项目落地。项目签约后,要加大区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的落实力度,亲自深入企业帮助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为推动全区工业发展做好表率作用。区经信委、区发改委、工业园区等相关部门要加强跟踪督促,督促投资方抓紧办理完善相关手续,尽快开工建设,防止签而不建,圈占资源的现象,切实解决项目落地难的问题。着力完善企业周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着力解决企业在融资、引进人才等方面的发展难题,保障企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二)抓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可协调发展

1.发展壮大四大产业集群。在存量调整的基础上,以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为路径,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推动传统骨干企业延伸产业产品链条、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巩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整机生产、零部件配套、产品检测与维护、技术研发等系统集成,着力提升产业能级。构建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做强兽用药品产业,做优生物制药产业,做大医疗器械产业。打造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环保设备、节能产品等生产制造,加快向环保技术服务、技术及产品研发等产业链两端延伸,积极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向高技术、应用型、国际化方向发展。壮大消费品工业集群,围绕消费升级,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化、品牌化,发展特种陶瓷、陶创意等陶瓷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2.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增量调整的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格格乐食品、奥福陶瓷、澳龙生物技改等项目重大技改工作,推动诚邦科技、澳蓝特家居、雄吉通风和重庆唯美集团陶瓷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轻工陶瓷、兽药饲料、环保建材五个三百亿级工业集群。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线,特别是工业园区要以赛驰新能源汽车、中茂生物、京达环保、海大集团等重点企业组成产业技术联盟,创建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联合攻关突破核心技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培育引进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落户荣昌,形成地方龙头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三)抓物流建设,完善产业的发展短板

1.以园区为中心建设物流中心。以建设“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为契机,在板桥工业园高速路连线区域划出一定的区域,建设物流园区;鼓励“4+1”产业体系中已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专长、组织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着力打造1~2家大型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各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业务需求,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最终实现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库管理职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咨询自动化,使物流中心成为集仓储、批发、运输、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且辐射渝西川东地区的产品集散和交易中心。

2.加快道路建设。以建设“一小时周边”、“半小时荣昌”为牵引,加强与周边区县之间的协调,加快出境公路建设和改造升级,尽快打通区与区之间互联互通的快速通道;积极推进南充—潼南—荣昌—泸州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以榮昌区为中心的放射性等级道路交通网建设,实现1小时到达周边区县和1小时到达长江港口的目标;进一步取消或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或对重点企业的物流车辆实行年票制。

3.加快火车站提档升级。区相关部门应强化与成都铁路局沟通力度,提高荣昌火车站级别至三级站,增加仓储设施、协调火车站与地方利益关系,使之成为全区及周边区县大宗货物、远距离物流的中心集散地。

(四)抓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在统一认识上下工夫,高度重视工业。各部门要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新型工业化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精力重点投放、工作力量重点摆布、人力物力重点倾斜,把抓工业的侧重点放在抓环境营造、抓工业项目、抓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优质服务上来。要强化工业强区意识,毫不动摇地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突出位置,要强化责任意识,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

2.在转变观念上下工夫,努力创新服务。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置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加强企业服务以及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同时要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工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强化政策和服务措施的落实,积极打造“政策洼地”,精心构建“服务高地”。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营造项目引得来、留得住、长得大、带得动的良好环境,积极促进项目建设。

3.在协调配合上下工夫,形成强大合力。各级各部门都要关心工业、支持工业,特别是对投资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当马上办、尽力办,把服务工作贯穿到工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对重点企业和项目,既要善于遵循程序,更要善于灵活变通,不能因框框条条束缚了手脚,要勇于突破。部门与部门之间,遇事多商量、多通气,在引导工业、服务工业、支持工业上形成一个拳、拧成一股绳,以实际行动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关于工业发展的各项安排部署。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胡 越

猜你喜欢
荣昌工业化工业
吕继成:给荣昌陶注入新活力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全国首个荣昌猪数据标准体系发布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人
确保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荣昌大地上开创“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新篇章——专访中共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
人类学视角中的荣昌陶艺——关于荣昌陶艺的田野调查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