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相有
摘 要:针对河钢集团宣钢公司有限空间的管理情况,开展有限空间辨识、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制度、强化作业过程管控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保证了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
关键词:有限空间;安全管理;空间辨识;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TF0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2.075
在冶金企业内部,炼铁高炉、炼钢转炉、轧钢等主生产线和动力能源等辅助系统中存在形式各样的有限空间,进入这些罐、塔、井、坑等有限空间内作业,极易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人身伤害事故。近年来,国内部分冶金企业因为有限空间作业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甚至有的事故还造成了群死群伤。因此,有限空间管理对于冶金企业整体实现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1 有限空间系列管理措施
1.1 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及政府部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文件要求,公司及各单位分别制定下发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抓好制度和规程的执行落实情况。
1.2 辨识分析与分级管理
公司以及各单位通过开展有限空间作业部位的辨识,分别建立了有限空间部位管理台账。有限空间发生变化后,公司以及各单位要及时更新管理台账。经过辨识,河钢集团宣钢公司(以下简称“宣钢”)现有各类有限空间部位505处,分布在炼铁厂、一钢轧厂、二钢轧厂、设备能源部等8个生产单位现场。这些有限空间内部多数存在危险物质,比如煤气、氮气、废烟气和容易坍塌物料等,存在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坍塌、淹溺、气体中毒、缺氧窒息、爆炸或燃烧、机械伤害或人身伤害等。
公司将有限空间分A类、B类进行管理,在分类时,主要依照以下条件来判断:①该空间存在或可能存在导致人员伤亡的危险介质;②该空间存在或可能存在导致人员伤亡的电能、机械能、液压能或气压能;③该空间存在或可能存在能够吞没进入人员的物质;④该空间内部狭小或通风不良,可能会困住进入人员或使进入人员窒息。如果有1个及以上条件为“是”,则为“A类”有限空间;如果4项条件均为“否”,则为“B类”有限空间。
公司在所有A类、B类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设置了清晰、醒目、规范的警示标志和危险告知牌,警示告知有限空间风险,标明有限空间编号、主要危险因素、操作重点事项和报警救援电话,严禁擅自进入和盲目施救等内容。
1.3 专项培训
公司以及各单位对涉及有限空间的授权审批人员、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设备点检人员等进行专项安全教育培训并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有限空间的分类和风险辨识评估、作业审批制度、作业及应急指导书、检测仪器和劳保用品的正确使用等。对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每年组织一次,其他人员每2年组织一次,并做好相关记录。此外,公司利用全员安全复训,对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管理人员、审批人员、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检测人员、作业人员开展日常业务培训,重点学习《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规范标准和宣钢各级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作业场所危险因素、应急措施、施救方法、防护救护器材使用等内容,全面提升各类人员的安全素质。
1.4 现场作业管理
在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加强作业前的安全审批和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监管。
在每次有限空间作业前,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有限空间安全教育培训,根据存在的危险因素分别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提前准备与作业内容相适应的防护救护器材,明确现场监护人、应急人员,并填写《有限空间作业票》,由项目所在单位的厂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分别审批安全措施。项目负责人在现场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允许作业前,要彻底切断与有限空间内部连通的动力能源介质,阻塞和断开所有机械连接,确认所有相关联的电气设施绝缘良好,在启动开关处挂警示牌,必要时上锁。
在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管理规定,在有限空间作业人员进入前由项目负责人确认,不通风,检测不合格,不允许任何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期间,进入有限空间人员必须携带相应的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仪和氧含量检测仪器(必要时携带温度检测仪),随时监测内部情况;外部监测人员定时到内部进行监测,连续监测可能释放有害物质的有限空间;监护人员始终在作业现场,并与内部作业人员保持联系。
作业完毕后,项目负责人负责清点作业人员和工器具,现场检查验收,确保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顺利进行。
1.5 应急管理
各单位针对不同类型有限空间的风险特点,对每一类有限空间编制了作业及应急指导书,以确保有限空间的作业安全以及发生事故时能够采取正确、及时的救援措施。
各單位分别制定了有限空间作业专项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预案的现场实战演练活动,重点演练预案启动、上下联动、现场抢险,以增强应急措施的适用性,加强事故前的防控,确保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里能够采取正确、有效的应急措施,杜绝盲目抢救。同时,各岗位制定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处置卡,实现了对应急预案的卡片化管理。
2 有限空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外协外包单位的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存在不足
公司参考《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程》(GB 30871—2014),结合管理的实际状况,专门设计了《有限空间作业票》,分为票一、票二。票一由生产(或设备管理)单位填写,票二由检修单位或外来施工单位填写。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有的外来施工单位针对时间长、跨度大的有限空间作业,还存在监测不到位的情况,需在今后工作中加强管理。
2.2 有限空间作业培训中存在薄弱环节
按照公司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每次有限空间作业,需要开展一次有限空间专项培训,但是,通过日常检查发现,个别单位针对有限空间作业项目负责人、监护人员、应急人员、作业人员开展的有限空间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单一或重要内容缺失,甚至出现培训流于形式的情况,没有实际效果,需引起重视。
2.3 动火作业时未同时办理相关许可证
按照公司《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和《动火作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在有限空间内动火作业时,应同时办理《有限空间作业票》和《动火作业票》。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有的单位只办理了《有限空间作业票》,未办理《动火作业票》,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
3 结束语
河钢集团宣钢公司在管理有限空间和有限空间作业的过程中,采取制度建设、辨识分级、作业程序管理、应急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与国家规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还需进一步完善,不断改进,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管理。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