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简介
王秋珍,全国作文优秀指导老师,浙江省最佳指导老师。作品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读者》《散文》《散文选刊》《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发表2000多篇,出版有《王秋珍下水作文集》《巧克力》《棒棒糖》《虽然爱》《抢糖的孩子》等九部作品。编著《中学古文鉴赏辞典》《作文系列训练》等十余部。指导学生在《羊城晚报》《中学生天地》等报刊发表文章1700多篇。
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曾国藩自衡州出师后,湘军与太平军交锋,屡战屡败。
曾国藩战败的消息传到长沙,有人主张弹劾曾国藩,撤销湘军。曾国藩坐卧不安,不知该如何向皇上交待。看着幕僚草拟的奏折,他灵机一动将“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
咸丰皇帝看了奏折后,感动于曾国藩虽败犹战的精神,令其重整旗鼓。
一个小小的改动,救了曾国藩。
语言,是有威力的。它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我们评价一篇文章文字功底好,多半是从它的语言出发的。语言美不美,直接影响着文章的吸引力。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也就是说,如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传播到远方。精彩的语言会让人如品香茗,余味无穷。语言的美,不是华而不实的美,而是简单、干净,有光泽,有味道的美。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出这种美呢?
一、追求简约,学会留白
不少同学写文章,喜欢用啰里啰嗦的语言,一句话能说清的事情,他能用上很多句。一件人人皆知的事情,他什么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生怕读者看不懂。殊不知,那些啰嗦冗杂的语言会让人失去阅读的欲望。写作时还要学会“留白”,该省略的时候要省略,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请看这段文字:
随着重重的关门声,和离去的脚步声,关门,这下,房子里真是没人了。本来还想去外面玩玩的,还有一些事情的吩咐,看来这几天都不行了,记得去年妈比我放得还早,果然,事事难料,往往不近人意啊。无奈下楼吃完早餐,闲着无聊便去看电视剧,不知不觉竟看到了中午。
(来自学生作文《今天,爸妈不在家》)
这段文字无非是说妈妈去上班了,我看了一上午的电视,作者把它写得如此缠绕,真是无趣无味。
再看以下文字:
朵朵很喜欢这块地,它把它当乐园。它在里面打滚。它在里面奔跑。它跟花捉迷藏。它跟草捉迷藏。它也逗着一些小虫子玩,捉起,再放。再捉,再放。一玩就是大半天。在一只猫的眼睛里,这个世界,都是好玩的吧。
(选自丁立梅《一只猫的智慧》)
小猫朵朵的行动用大量的短句表现,读来让人轻松愉快。同学们在派遣文字的时候,要学会取舍,把那些可写可不写的都删去,把那些绕过来绕过去的线头剪掉。写好了自己多读几遍,觉得没有拖泥带水了才行。好的文字,能用两个字说清的绝不用三个字。废话太多,会大大削弱文字的表现力。
二、写出镜头感
镜头感也就是画面感。你笔下的文字要把人带进某个画面某个镜头,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镜头感文字最忌讳笼统。有的同学喜欢用“很”字来概括,给人一种语言单调情景模糊的感觉;有的同学喜欢用大名词,让人不知道你到底是在写什么。比如你单写“花”,读者不知道是什么花,这是大名词,要把它变成小名词,具体到“喇叭花”、“指甲花”等,甚至“不知名的小花”,都比一个“花”字要好。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导演,接到一个如此笼统模糊的剧本,你该如何拍摄呢?同学们写文章的时候,不妨把自己设想成是导演,正在拍摄某个画面。
这个春天,温暖得过分。
你一睁眼,撒娇般投入春的怀抱。
在那片朦胧的林子里,棕榈剪下阳光的影子,稀稀疏疏地抖落下来。几束金红的光射入粼波微漾的湖,然后调皮地逗留在你的脸上。你精致的侧脸有了毛茸茸的轮廓。
(选自学生王莉《春日剪影》)
以上的文字是写景的,画面感的语言把读者带进了具体而生动的场景里。阳光的姿态和产生的效果都鲜活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文字,又怎么会不吸引人呢?
再看这一段:
他是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收费员,每三天轮休一次。休息的时候,他会骑着单车,绕着城市转一圈:到城西买她喜欢的鲜鲤鱼,到城南买陈记的大麻花,再到城东买传信瓜子……他们的城市虽然不大,可这样转上一圈,也需要三四个小时。有时候她不在家,他就在小小的厨房里,慢慢地为她炖一锅奶白色的鱼头豆腐汤,帮她整理凌乱的房间,蹲在地上擦地板。汤一直温在炉子上,她回来的时候,温度刚刚好,浓郁鲜香的滋味,在胃里久久不散。
(选自卫宣利《37码棉拖鞋》)
文中出现的都是小名词,比如“鲜鲤鱼”、“陈记的大麻花”、“传信瓜子”、“奶白色的鱼头豆腐汤”,作者以实在具体的内容写出了主人公细致周到、妥妥帖帖的爱。如果同学们这样写:“休息的时候,他会为她四处买好吃的。她不在家,他也会给她做好吃的。”这样的文字是不是味同嚼蜡呢?
三、融入真挚的情感
有的同学写文章喜欢东抄一段西摘一段,写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的情感游离在文字之外。我在批阅同学们的作文时,曾多次改到这种情况:整段话看起来华美,却和内容没有任何关系。有的同学总是为那表面粗看起来的美费尽心思,却不知道让自己的感情和文字来一场约会。如果你把自己打动了,你的文字就已经是美了。很多作家写文章,会为自己笔下的人物伤悲心疼,以致于哭泣,他们是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了文字。
语言不是没有色彩没有感情的文字,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语言的情感,是作者彼时的情感。情到浓时,其美自现。同学们在表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情绪融合到语言里。比如这样一句话:“晚饭花开了。”这是客观的陈述,中性的表达,我们无法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悲伤还是高兴。“晚饭花热热闹闹地开放了。那一朵朵艳丽的玫红点缀在一片葱翠的綠色中,像少数民族富有风情的裙摆。那香气似乎有声响,会走动,一点点在空气中扩散,形成香味的漩涡,在风中慢慢飘散。”这样的语言,作者对晚饭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就都呈现出来了。
再来看以下文字:
我贪婪地侵略完第十二级台阶,而你坐在第十三级台阶上对着我笑,我也想对你笑,可第十二级台阶的凉气不争气地消耗尽,我开始慢慢向上移去,终于和你并排同坐。
我迷恋那短暂的凉气,像迷恋任何美好却遥不可及的东西。
你说如果下辈子找不到彼此,就到西藏去找你。
我问你为什么。
你说,那里有你最爱的格桑花。阳光顺着你的脸倾斜下,左眼边的那颗泪痣闪了一下。
(选自学生王雪畅《等格桑花开》)
“第十二级台阶的凉气不争气地消耗尽”,写出作者对短暂的凉气的迷恋。语言因为有了情感而有了生命。
四、体现生活气息
叶圣陶说:“说到底,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而就是生活本身。”不少同学写文章,喜欢和生活剥离,写一些想当然的文字。自己不过给爸爸端了一杯茶,爸爸就激动得跳了起来,连声夸奖:“好儿子,你懂事了!”老师在课堂上咳嗽了两声,同学们就泪花闪烁,齐声喊:“老师,您歇歇吧!”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语言,其实让人啼笑皆非。写文章不是喊口号,比谁更伟大。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是孙犁在《荷花淀》中的一句,形象地写出了女人的心灵手巧以及白洋淀的淳美,富有生活气息。紧接着,孙犁用朴质的白描写出了女人的内心。听说丈夫要去大部队上时,孙犁写道:“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样的场景没有认真体验生活是写不出来的。
我们再来看以下文字:
父亲手握磨杆推动起石磨,母亲在磨杆过来之前,将浸得胖胖的、软软的黄豆添上磨。转一圈,倒一勺;转一圈,又倒一勺。我嚷嚷着要添豆,却总有不少豆进不了磨眼,且回回担心手被磨杆撞上。而母亲总能那么从容地将黄豆及时而又适量地添上磨,这让当时的我崇拜不已。那浸泡过的黄豆一点点进入磨眼,随着磨盘与磨底发出的吱吱声,磨底四周就会流出豆浆,像牛奶,又像厚粥,它们吧嗒吧嗒掉落盆中的声音,仿佛邻家的小儿在撒娇。
(选自王秋珍《豆腐飘香》)
我带着一路风尘,随着人流出了火车站,站在寒风中,我不住地发抖,四处寻找着来接我的爸爸。哎,一年没见了,我竟有些记不起爸爸的模样,终于,在不远处,我看见了爸爸。头发被风吹得好乱,胡子也密匝匝的。妈妈就站在爸爸旁边,由爸爸搀扶着,身上穿着去年过年时我给她选的黑色大衣……
(选自学生蔡璇《泪水不是酸出来的》)
磨豆的场景是不是给了你浓浓的生活味?这样的文字肯定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很久没和爸爸见面的“我”出了火车站,在寒风中等爸爸。这带着酸涩的场景多么真实,多么生活!因此,我们没必要去刻意追求高大上,写一些虚假的东西,生活怎么样,你就怎么样写。
五、不用污染性语言
语言的真正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语,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平常话;第二是言,就是能够流传的经典语句。古人对圣人的标准是,立德、立言、立功。可见“言”的境界是多么高!
可是,有的同学喜欢用粗俗的不雅的语言,这些语言明明上不了台面,个别同学却认为,生活就是这样啊,谁骂谁是什么,谁就像什么一样丑和笨。亲爱的同学,你把粗俗当成了生活味,那是大错特错。污染性的语言像生活里的有毒物质,会毒害我们的身心。真正的高手即使骂人也是优雅的、有趣的。请看这段文字: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把这些话在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子“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选自冯骥才《泥人张》)
泥人张对付海张五,那叫一个爽!他捏人的泥巴,还是鞋底抠的。他捏出的海张五,不是往桌上放,而是“一戳”。
当然,以上几种对语言的要求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只要同学们多多积累,向生活向书本学习;勤于消化,多诵读,多练习,一定能慢慢培养出语感,写出美美的有味道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