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白居易名篇《琵琶行》一文中技艺高超的琵琶女演奏琵琶之前“转轴拨弦三两声”就“掩抑弦弦”传递出“声声思”,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感染效果。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应该要有感染力。精心设计并优化导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推动思考和探究。在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语文学习能力不突出,学习动力与主动性不足的中职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导入才能“先有情”,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吸引学生,激起他们主动学习呢?
一、闲聊式导入,轻松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而以往课堂教学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互动少;于是学生多为被动接受,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需要调动的。特级教师黄厚江经常在各地开课,许多学生一听大师上课多是既兴奋又紧张的。黄老师在这样的学生面前上课多是闲聊式导入。我听过他的《阿房宫赋》公开课,进入课堂的黄老师先诙谐地介绍自己,那种亲和感、幽默感立刻拉近了师生关系;然后谈对这个充满学习氛围的学校的感受,对学生的良好印象。看似不经意引出“气候”的话题便巧妙地切入新学内容。“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导入,老师没有架子,而且很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引领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态进入课堂学习,课堂学习就不会枯燥、没有生气和活力了。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不强,参与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的特点,可以使用看似随意交流的闲聊式导入。如学习《合欢树》,我们可以先和学生交流校园的绿化,谈移植过来的桂花树,和学生一些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桂花雨》,从而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会交流中,引领学生探讨“合欢树”蕴含的情感,激起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分析的方法进入文本。
二、悬疑设问导入,激起思考探索欲望
强调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互动课堂要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和谈论中收集信息,展开想象,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实现知识的吸纳,探究意识和解决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在中职语文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采用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的方式。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学习中,我们以生命的支柱为话题,然后导入:“有个年轻的女艺术青年有着美好的憧憬,可是她却把自己活下去的信心寄托在一片树叶上,大家感到可笑吗?结果,她在风雨中顽强不落的树叶启迪下活了下来,大家相信吗?为什么呢?那么,我们大家就再次快速阅读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想想这顽强的叶子传递了什么精神?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叶子能救命本来是荒谬的,有违于学生的常规思维。这样,以叶子能救命的问题导入,就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和探究的热情。
再如在《陈情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古代皇权时代,违背帝王意愿的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有人为了避祸,写一篇文章就高枕无忧,而且还获得物资和精神上的实惠,可能吗?晋代的李密就做到了,我们今天学习他的《陈情表》,看看他如何‘陈情。”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对文章内容和主题有探索的欲望,从而带着兴趣进入文本。
三、視听结合导入,触发艺术品评感悟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多媒体有容量大、内容丰富、 开阔视野的特点,还有激起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在中职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也能达到较好的导入效果。如在杜甫《登高》的学习中,我们就以多媒体展示几幅恶搞杜甫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分析点评。然后,带领学生回忆忧国忧民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再展示一幅与《登高》内容情境相吻合的画面,想象杜甫的形象,让学生感受贫病交加的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从而激发学生带着正确的价值观去阅读,获得人文性的感染。
再如在孙犁《荷花淀》的学习中,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可以剪接播放一段《荷花淀》电影或者解读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视频欣赏中感受荷花淀的自然风貌,在比较想象中走进战争年月,从而激发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当然,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还有其他的一些策略,如歌曲导入。在李煜的《虞美人》学习中,可以用重新配曲的歌唱导入,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该词的情感和意境。在《林黛玉进贾府》学习中,我们用歌曲《枉凝眉》导入,让学生在倾听中体会人物形象,激起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人物形象的兴趣。
另外,我们还可以诗词导入,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以现代诗导入:“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遐迩闻名;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名远播;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诗坛奇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还可以故事导入,如在《我的母亲》学习中可以引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
总之,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课堂导入的生成,导入要讲求方法,要突出艺术性。让学生在导入环节就生出阅读探究兴趣,激起情感的共鸣,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参与互动的动力,从而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学习主体性作用,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习能力的增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226100)